中文

美国印象——自然形态的视觉纬度转换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年奖学金获奖者

    2011年5月,我有幸获得了中央美术 学院2010-2011学年“王式廓奖学金” (研究生国际交流考察项目)。以此为契机去纽约进行艺术考察, 将我的研究方向深入进行下去关于叶脉语言以何种方式被转 换成生活中的物品。 


(获得“王式廓奖学金”) 


学习目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感的视觉设计师。

    1. 深化我的研究方向,丰富我的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2. 开阔实验,广开设计思路,补充我的不足,为我跨学科的研设计究带来新的启示与帮助。 
    3. 在同艺术家/设计师的深入接触与探讨中,加深我对“生长”,“生命”,“人与自然”的理解。 
    4. 在考察对象的启示和建议下,我的作品能够超越形式,超越平面,从功能角度出发,表现生命与生长的力量。

    I. 客观存在的脉络形态及其内在联系

    叶脉,作为生物分支结构中最典型的形式结构, 并非独一无二:生物界的根系、翅脉、血管等, 非生物界的闪电、自然裂缝、河流三角洲等结构 也与之有着原则上和形式上的共通性。 

    这种种现象将脉络形式语言绑定于大自然中,这些关系不可能是纯偶然的巧合。在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中,这种脉络结构体现出了材料分布的优化理论和方法。如果我仅仅研究自然界的各种脉络现象的表现形式而不深入探讨这些形式经过怎样的转译与“人”发生联系,就势必有沦为形式主意的危险。


     II. 自然形态艺术化的演绎手法


1. 现成品的直接挪用 

    现成品不是简单地搬用日常生活中的任意物品,而是经过艺术家、设计师的主观选择,并被放置到特定含义的环境当中,在特定的语境下,现成品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能够引发观者重新思考生活。

(Sebastain Errazuriz作品)


    Sebastian Errazuriz是一位将自己对生 命与死亡的思考体现在作品里的设计师、 艺术家,她不断的通过自己的雕塑,公共 艺术作品来提醒观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 活,并对自己的日常工作提出质疑。


2. 模拟自然形态

    采用特殊的技法,运用特定的材料、色彩、尺度等再现自然形态本身,而不再进行过多的改造和添加,以自然形态原有的面貌展现出来,寄予、暗示某种情感色彩,这就是模拟自然形态的方法。


3. 形态仿生设计

    形态仿生设计主要是以生物体(动植物、微生物)和自然界非生物体(日、月、闪电……)的外部形态、色彩等为创意的来源,通过相应的艺术处理手法将之运用于设计中。 


(Philip Beesley作品)


    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Philip Beesley 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数位媒体景观雕塑装 置的教学与研究。在跨学科领域同样做的非常出 色,涉及跨学科的艺术工程,平面设计,展览设 计,舞台和灯光工程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教 授。在2010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他的作品 HylozoicSoil-“活物论”,展现了令人叹为观 止的互动电子控制装置与动力艺术作品,其作品 可以说是一座数位森林,沉浸其中,让人有无限 的遐想与思考。在这个作品中,他提出了未来的 城市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来善待,来建设这样的观点。这种尊重生命珍视自然的态度使我非常激动。


(Philip Beesley作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形态艺术化的演绎手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或者创造新的演绎手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接着对自然形态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做一番探讨。


    III. 自然形态在艺术空间中的发展

    “艺术作品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处理空间、定义空间,甚至是创造它所必须的空间。生命的空间是一个已知量,生命欣然服从于这个量;而艺术的空间则是可塑的、变化着的材料。”——福西永 


1. 纹样空间——装饰艺术  



2. 结构空间——时尚


(Keysook Geum作品)


    Keysook Geum的作品从自然形态出发, 与时尚结合。她的“时尚”是围绕人体展 开的,她认为基于时尚的艺术也可以以人 体为创造源泉。在Geum的雕塑中,我们能 隐约感觉到人体的存在,她赋予了作品每 一处应有的形状,尽管并不可见。虽然一 般的人体形状仅仅只是模拟人体而缺乏生 机和能量的一个偶人,但Geum的作品却超 越了对形状的摹仿,洋溢着生长,运动和 发现的能量。


3. 建筑空间——功能性艺术



4. 虚空间——光与影的结合


(Ayala Serfaty作品)


    Ayala Serfaty的灯具设计,一直贯 穿“truth to Nature”的设计理念。其作 品《soma》所具有的复杂结构和形态最 初的灵感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形态。 她和她的团队花了6年的时间研究新材料 和工艺将着一系列灯具设计制作出来,她 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复杂的形式,才能淋 漓尽致地将自然界的美丽和复杂直观地向 外部世界传递出去”。通过改变造型,调 整大小,控制灯光光源,《soma》带领 观众进入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之中。 

    在灯的世界里,光和影共同塑造着空间,赋予空间活力与情感,并巧妙地将所有因素糅合到一起营造特殊的氛围传递特殊的感知。光线,既进入变形的循环,又推动着变形的循环,就像人类的情感认知,随着思考的深入而不断有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又推动更新的认识。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自己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