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美国阿尔佛雷德美术学院扩展媒体系考察汇报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3年奖学金获奖者

    一、参加课程

    1. 阿尔佛雷德大学美术学院

    我的这次行程首要目的是在阿尔弗雷德大学美术学院的课程,这里也是我的第一站是。在Alfred的开始三天的行程我是和版画系的同学张文超,张小雪,刘博大一起的。这里也是我了解西方数字媒体教学情况的主要的地方。小文老师安排了他的学生Dan Anderson 到机场接了我们,要是没有他来相助,我们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去到2小时车程外的小区。我们头两天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适应状态。半天上课,半天参观,熟悉环境。然后我就选则了新生数字交互基础与数字版画这两门课程。

    经历了晚上的短暂休息,带着到达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兴奋,我迎来了美国生活的第一个白天,上午我们大致的了解了一下艺术学院的“百万美元”大楼--Harder Hall,其中包含了艺术学院的各个系别,一、二年纪基础教室,陶瓷,油画,综合绘画,新媒体,摄影,数字版画,影像等。这些不同的系别工作室,为同学们提供各类不同的技术、材料等的支持,能够让同学们在学校老师以及助教的帮助下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想。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些当地的中国留学生。


    2. 数字版画课

    没有什么适应的过程,同天下午,我便迎来了在Alfred的第一堂课--数字版画(09/10)。这节课是Joseph Scheer 教授为我们开启的。他可以说是美院以及中国美术届的老朋友。面对我们这些年轻一代,他没有摆出一点架势。我回忆起来,07年在798曾经举办的美国电子艺术研究院十年回顾展中,精美的数码版画-- 蛾系列,就是这位教授的作品。
    我是和文超,小雪,博大一起,加上之前版画系的毕业生张一凡刚好在这里参加了一个展览,每个人讲述了自己的一些创作方案。文超讲述了有关城市的记忆。小雪讨论雾的柔和与模糊。博大以传统纹样来叙述新的故事。一凡则讲述对社会新闻的关注。我则讲述了“身边”的,细碎的被忽略的生活中的细节所引起的思考与创作。Joseph 对我们的创所以及思考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他并没有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没有说这样的标准。我的眼中也是看到了我们每个人作品中体现的差异。这次讨论课只有我们几中国学生参加,这样蛮好,我们都觉得比较轻松。对于未来的交流我很是期待。
    第二次数字版画课程(09/11),Joseph把我们几个中国学生介绍给我了班里的同学们,我们互相微笑点头问好。紧接着Joseph简单讲解了一下版画在世界发展的历史情况,他特别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版画,包括天津的木板年画,以及当代的中国版画艺术家,一位同学特喜欢方力钧的大光头,我告诉她他的名字和如何能搜到关于方的资料。下半节课,我们跟随Joseph Scheer 教授的带领,来到了Printmaking Studio,学习激光木刻版画技术。在之前我从来没有了解到这样的版画技术与设备,Laser Cut(当然后来在国内也见到了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机器。),因此我觉得这样一份好奇心很好,让我对其中的技术很关注。Josheph教的很具体,从调色(调整灰度),到设置精细度,以及激光木刻的对焦点,与木板的合适距离如何设置等,都做了演示。我们觉得都很震惊。木刻在我眼里基本上是一种大块的点、线、面关系的图像语言,然而通过Laser Cut 这样的机器,因为雕刻精度的提高,木刻也可以实现灰度的表现,这基本上不是人手工可以做到的。有了这样机器精细的技术能力,我们则可以用更多的心思去考虑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方式。Joseph教授要求我们较快速的制作出自己的图形画面,那样我们可以亲自上手来制作自己的数字版画作品。
    第三次数字版画课程(09/12),接着前一天的课程,于今天早上我们大多数同学在上午的课程结束之前,完成了一些基本的电脑图像制作,有些人是扫描了自己的手绘稿,有些人进行一些电脑图像处理,比如photoshop,或者illustrator的图像形式与风格很多样。因为刚好是给初级学生上课,因此我们从单色木版印刷开始。Joseph教授首先擦干净了特制的玻璃工作台,又用专用的酒精清洁剂擦干净了我们的木板原版,放一边晾干。之后,他用刮铲在油墨盒里沿着边缘贴合着,一下挖出来一整块。然后在台面上一刮;将剩下的油墨盖好,放回工具架。之后他告诉我们接下来要进入一个木版画制作的重要环节,让油墨均匀的散开,铺平台面。后来小雪告诉我,这个过程俗称打墨。大概让一个外行看起来,打墨无非就是把油墨打散,用滚子在上面滚阿滚,跟擀面似的,大概是家家户户都能干的事儿。然而能做到什么程度,做到多少精度,这就不是家家户户都可以达到的级别了。Joseph教授身体力行:他先根据我们的画面,选择合适大小的滚子(roller),然后将滚子取出,用一块干净的擦布,适当的淋上一点点的专用清洁酒精,确保滚子上面不要沾染以前的颜色或者杂质,并稍等了片刻,让清洁酒精挥发。然偶就用力的用滚子碾轧油墨。他时而用力的滚动油墨,时而抬起滚子,类似于一种敲打式的用力,然后一手提起滚子的一边,以另一边为圆心,划半圆,紧接着另一只手接过提起的那边,台面上的油墨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滚子刷的压过去,又压过去,弧线的影子也消失了,油墨变得越发平整。伴随着一下又一下得滚动,幽默的粘性也被激发出来,此刻,Joseph凭借着滋啦滋啦的声音,又看看有着平整均匀肌理的台面,现在我们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了。凭借我的经验判断,这几手功夫,绝对是Joseph教授的一个绝活,果然后来我们没人能像他那样做出潇洒的动作,印出醇厚的墨韵。接下来我们是要把墨上到板上。Joseph强调说,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上色均匀,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根据你的画面效果来选择加强某些局部或者减弱某些局部。他还说在第一遍上墨色的时候,不要上太重,因为墨色是要根据整个画面的风格来定的,可能薄薄的浅浅的墨色并不比均匀浓厚的墨色效果差,这是给自己留有余地。而后他慎重的把木板放在铺开来油墨的左边,稳定好木板,用一个比较缓慢的速度,把滚子放在模板的一端,然后匀速滚动;在快到边缘的时候,他适当的减缓速度,然后保持棍子不沾台面。上色与打散油墨的过程交相结合,一遍又一遍,我们进入了下一流程:通过大型的滚轴机器把木板刻印制在纸上。大型滚轴机的操作并不是很复杂,确保保持木板平稳,油墨刻面向上,再两人配合起来把纸平展的铺在刻板上,然后缓慢的由一侧开始盖上毛毡。调整好台面的高度。滚动侧面的方向盘,整个台面就向滚动的方向移动,从滚轴的一侧,滑向另一侧。滚轴首先接触毛毡的边缘,然后接触到木板,你在扭动方向盘的时候,感觉到比之前稍重的受力,这个力量需要调整得当,能够让画面清晰可见,油墨充分的附着到纸上,又不能太多的压力,破坏木板的刻面。之后揭开毛毡,轻微的把纸一点点揭下来,一副数字木版作品终于完成了。其他的同学们也来了,我们就这样渡过了一整天。
    第二天(09/13)一早,当我们来到工作室的时候,其他有一些同学已经积极的工作起来。我们也很快加入到了艺术劳动之中,大家很有序,每个人有一小块工作台,当前起准备好以后,大家排队等待上滚轴机器去压印。那天一直持续到晚上。我发现这里的同学们都很勤奋。每天时间过得很快,晚饭过后工作室里又变得热闹起来。有些人放着音乐,声音并不是特别大;若是要吸烟的同学,很自觉的到楼外或者是到阳台外面吸烟。公共秩序并不是因为有教员在的时候才维持起来。保持的不错。因为博大,晓雪与文超他们第二天就要离开Alfred了,于是我们一起请Joseph教授吃了顿饭,就在学院旁边的The Jet 餐厅。
    第四次数字版画课程(09/16),这一次课程我们继续学习如何使用Laser Cut 来进行数字版画的木板制作。Joseph 教授提出了一些制作过程中的细节,比如记得调整图像的模式为bitmap,记得翻转图像,以及如何加重或者减轻图像中那些色调不明确的地方。使用机器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安全措施,防止烟雾报警,防止破坏设备。通过了解操作流程的一些细微的点,我感觉到一种平时不太能留意到的严谨。似乎有点按部就班,然而正是这之中的某些细节,才让制作出的原板足够的精细,与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保持了如此的一致。

    第五次数字版画课程(09/17),今天我抓住机会把Joseph教授打墨的经典动作拍了下来,同时,他让我们在上大滚轴机器之前的工作更加严谨,他教我们如何将纸张裁切的更加准确。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技法,而又是一种工作上的严禁。并且在放置刻板之前,用一些其他的木料垫在其前后两侧,然后将纸张的大小也测量好,并且用铅笔在辅助的木块上划线。同时,在需要印刷的纸张上,也画出一个同样的十字标记,印的时候将两个标记对其,这样便于印制的更精确。下课后,我走在Harder Hall 的一层厅堂,有一位大概是别的系的同学,坐在夕阳的光晕下,对着前方的墙面与侧面一个通道画着什么,无视他人的来来往往的经过。也少有人去打扰他。

    第六次数字版画课程(09/23),连续几天的数字版画工作室的制版,切割与拓印,今天的课程是一个阶段的总结,Joseph教授让大家筛选出一些作品,然后订在墙上,然后大家一起先看了看,他对每个人的作品一一进行了点评,更多的是建议,建议在下一次的制作之中,每个人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展,画面可以做那些方面的修整。其中他也会表扬比较好的作品,这一次,一位中国留学生叫小雨,他的版画很有意思,纹理表现与层次很丰富,得到了教授的称赞。我主要印了两幅作品,一个关于人物的场景图像,我印制这个画面是为了尝试了解Laser Cut 这个机器的表现力,我不知道人与风景印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看起来图像效果相当不错。另外一个作品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类似于抽象的纹理,Joseph教授帮了我很大的忙,是他提议在我的画面之外保留一个厚重的边缘。而正式由于这个保持木板原底的画面边缘,与画面本身融合为一体,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觉感受。Joseph教授对此也表示满意,这幅画也收到了其他教授的称赞。     
    之后我又参加了下一阶段的一次课程(09/24),Joseph开始讲述套色木板的基本方法。从计算机制图开始,他讲得非常具体,在photoshop中的每个步骤,到导出什么样的文件给Leiser Cut机器。数字套色木板的在前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选取适当的区域,以及几种颜色如何叠加,出现出怎样的新的颜色。在我眼里,这也是一件非常需要逻辑思考的事情,颜色的选择和搭配像是一种计算。我并没有进行套色的切割和印刷,因为我还有另外一门课程的作业。因此我利用数字印刷机打印了一些明信片和贺卡,我准备寄给各地的朋友。数字版画的课程告一段落,Joseph教授告诉大家我于月底将要离开,因此我与大家一一道别。我与其中一些朋友连接了facebook,到现在我们仍然时不时的有联系,互相点评一下作品的照片,或者为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点个赞。当然我还有一个保留项目。在生活部分我会提起。


    3. 物理交互课

    在阿尔弗雷德美术学院我还选择了一门物理交互课。这门课程是有Barbara 教授带的。有个别的同学跟我在数字版画的同学是同班。这门课程是让我们用最基本的纯电子物理手段来尝试制作一些交互式的实验性作品,具体是用感光传感器来进行交互作品创作(Using light sensors to do interactive works)。

    这其中用到的主要核心:Timer 555芯片, 几个光敏电阻(感光传感器),蜂鸣器(或音箱)。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稍微晚了一些,因此我错过了她的第一节课,直接进入了第二次课程(09/12)的学习之中。Timer是一个计时器,它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它的功能是可以让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互相干扰。当然开始我并不了解这些,Barbara教授给我们了电路图,加上上节课同学们自己绘制一遍的消化版本,这个电路图的连接方法还是很容易看懂的。我借了设备工具(诸如电容,电阻,实验板等还有核心的芯片timer555),很快搭建了自己的timer555干扰电路。这里面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开始是和一个中国留学生用一套设备。(因为他们是提前领取好了的),当我完成了这段电路后,Barbara 要求那位同学单独自己连一套,然后让我也单独连接。她强调个人完成电路连接的独立性。  同时她在放其他艺术家案例的时候,强调记录创作或者实验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第二次交互课(09/13),我自己重新绘制了一遍timer 的电路图,不像理工科那么标准,但是便于我的记忆。今天的课堂主要介绍了一个艺术家团体,叫 LoVid,其中介绍了它们于2006年创作的作品 486 shorts,他们改造了过去非常老的486电脑,把电脑的显卡分解出来,然后去监测显电流信号来自于物理显卡模块中的某个位置。最后将显卡模块中的基本信号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得知LoVid是一个“通过类似于信息交互系统或者生物信号系统来探索那些并不尝尝被我们察觉到的不可见的或者无形的方面。” 在介绍完LoVid 之后,Barbara又为我们介绍了另外一个音乐乐器领域的艺术家 Antony Maubert, 她为我们播放了一段这位艺术家制作的电子合成器的视频。从感性上让我们了解到电子艺术(技术)是一个相对直白的,很酷的一个东西。其他还有RothMobot。

    当晚我就在想,如何用课堂所讲的基本手段来完成一个艺术创作。如何结合光敏传感器,还有喇叭等等,还有我自己带来的移动投影。我半夜里就在琢磨这件事。最终在9月16日的晚上我确定了我的方案,把那些电子传感器埋在草丛里,然后向草丛投影。

    在9月18日的时候,这天终于没有什么课程。我必须赶紧执行拍摄我在草坪上行走的视频。9月初Alfred突然降雪,这之间的天气也时而阴沉,气温并不是很高,我选择大概快中午的时候,在Harder Hall 对面的草坪上,我录制了很多光着脚在草坪上行走的视频。我分别录制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相机固定在膝盖之上,分别录制左右脚;另一种是以俯视的视角来录制两只脚的前行。以此留作素材。最终我选择了分别录制的视频,并连夜在工作室剪辑了视频。把三个独立的视频—左脚、右脚、草坪录影叠合在一起,制作成循环。

    终于到了Barbara课程汇报的时候(09/19,09/20),Aya 改装了一个收音机,让这个收音机变成了一个探测器,在ATM机附近受到不同光线的照射,放出奇怪的声音回想。然后录制了整个事件的录像,剪辑成为一种略微带有一点情节的短片。我认为Oliva 特别有特点,当大家都在寻找那些能够带来巨大变化与反差的可能性的时候,她在寻找一种微妙的变化。或许她自己也没发现这一点。她选择了校园里一个特定的地点,把她的装置放那一颗树的阴影下面,之后就让大家等待,等待太阳缓慢的升得更高,以至于能够让树的阴影产生缓慢的移动。我们大家就围在一起,或席地而坐,或倚在扶手处,终于树影随着太阳的变化而变化,反馈的声音也变得更明亮起来。另一位研究生同学名叫Adam,他则在他自己的工作室,把光线传感器贴在了墙面,他选择了一段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讲话,然后把传感器贴在了他的嘴的地方,这样投射到墙面上的讲话的图像就明确的有了指涉。传感器发出了奇怪的声音,与讲话的情况混合在一起。而最完整的要数Dan 的作品,他利用timer 555 与光线传感器,制作了一个光学“泰勒明”(Theremin),他把光学传感器插在硬纸板上,然后一手控制光学按钮,发出奇怪的声音弯音(bend),另外一只手点按不同的按钮来控制音高,效果非常好。其他同学也一起玩了玩。我则给大家播放了脚行走的视频,告诉它们我投射草坪的想法。因为元件不够,因此我这天才借到了足够的芯片与传感器。之后才完成了最终的投射效果。总得来说,其实这次课程,大家的作品都不是那么的完整,然而必须要说的是,每个人完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并且具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加工,完善细节,这些不完整的习作,很容易就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4. 新生入学演讲

    在我的学习期间,碰巧经历了学校的一次重要的议事日程,即每年一次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演讲(09/11)。每年一届的研究生新生入学的演讲是Alfred 艺术学院的传统。它给每个人10分钟的时间,让全校的师生能够对新来的同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包括艺术学院的所有专业的新入学研究生。今年新生一共入学18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还有3位来自中国。并且其中来自美国的Dan与来厄瓜多尔的David,都是后来一起上课的同学。Dan 在交互课与我同班,就是做光学泰勒明的同学,David 与我一起上数字版画课程。我觉得这项活动特别重要,我马上联想到了自己入学的时候,其实当我们入学以后,大家除了上公共课,即便是同一个大专业里,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非常少,再加上平时展示的机会不多,所以我们同学之间的了解大多数都是在学期末,课程汇报的时候,对于大专业之内的同学才有所了解。而这时候一学期已经过去了。所以能够在刚刚入学的时候,一是让新生相互之间有所了解,其次是在全校同学前展现自己的作品与风貌,让大家认识到自己,这样其实也非常有利于新同学与学院的相互融合。

    5. Old Jensen讲座

    同时,我也参与到了学校的其他活动,知名工业设计师Ole Jensen 碰巧13年在Alfred 做访问教授。电梯里,楼套广告板上贴满了他讲座的“小广告”。说实话我之前确实不知道也不了解他,因此今天(09/18)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为什么不去听听他会讲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 反正我今天也没有课。在听讲之前我先google了一下他的基本情况,Ole Jensen 是一位丹麦设计师,有过资深的设计从业经历。这次,他讲座的强调的两个关系,一个是形式与功能;另一个是自由与创想。他首先提出了他个人的一个转变,开始他做了一些东西,然而他自己并没有赋予作品很多的意义,但他的这些作品一再的被越来越多的人过多的解读,以至于误读,因此他定位自己为一个设计师。他提出了一些他创作的方法,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他有时候会做一些反功能性的事情。就好像,“一首快乐的歌,但歌词里有个悲伤的早晨”。 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他做的雨衣,跟小孩玩魔法一般的斗篷,又像是一种哥特式的神秘主义风格。他故意拍了一些人成群结队的在雨中穿着这种奇怪的雨衣,然而在打开与收起衣服的时候,就好像玩一个玩具,累一个尼龙三角雕塑,充满了童趣。他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师,被誉为“设计顽童”,做皮充满童趣,风格简约,常用流线,圆润的造型。之后我也有幸专门参观了他在Alfred的工作间,里面挂满了他最近的设计尝试——他说“这大概会是一个酒壶,这是朗母,那个是伏特加... …我大概会根据酒的不同品种来跟这个器皿的造型关联在一起…” 我深感,其实从80年代成长起来的我们,这种幽默与轻松的感觉,我们是具备的,然而或许仍然有些拘束,但其实不放可以更坦然的面对自己,把这种属于自己的感觉释放出来。

    6. Andrew Deutsch讲座
    
    还有数字艺术家Andrew Deutsch的讲座(09/24)。Deutsch 的讲座很轻松,包括声音与影像两个部分。他有着长达20年左右的数字媒体艺术经验,因此他对与电脑技术的应用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电脑的运作,就像洗盘子,先要将刀、叉、碗、盘分开,归纳出不同的类别”,也就是说电脑的运作对于数据类型有着细致严格的分类。同时,他还提到,在一些数字影像的创作中,他做了一个“加法”的运动,他在这个影像当中,不断增加其中的数字图像生成规则,并且他强调他并不是改变规则,而是增加规则,扩展规则。他还提出,做一些东西,你不要判断他的价值。我觉得这很重要,对,因为如果自己判断价值,就把创作局限在了一个自我价值体系的范畴之内。 

    7. Laurie Anderson演出


    应陈小文教授的邀请,在短暂的美国之行中,我与他的诸位研究生一起,来到了Ithaca剧院,观看了前卫女性艺术家Laurie Anderson的演出。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有很多人认为Laurie Anderson是一位歌手,然而她更是一位具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先锋表演艺术家。

    Laurie Anderson生于1947年的芝加哥,年轻的时候学习小提琴,大学就读于美术史系,毕业后在大学教授艺术史和埃及建筑学。她的爱人Lou Reed,是著名的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主唱;这个乐队正是 “The Factory”中除 Andy Warhol 之外的最的大的明星。Lou Reed 也是当今摇滚圈中教父级别的人物。然而在去年(2013/10/27)Lou Reed 与世长辞。

    Ithaca剧院上座率极高,少有空位,然而除了从着装上明显看出的艺术类的在校大学生,其他很大多数看这样先锋戏剧的人都是中年人,可见当地对于先锋表演艺术的认知具备一定的普及性。

    回到表演,舞台上放满了像蜡烛一样的小灯,星星点点,发出橘色的光。地面与背景呈现着一种蓝色。Laurie Anderson 带着她的小提前,奏起熟悉的前奏,时而像吟诵诗歌,时而像即兴的歌唱。因为我之前也有对她的演出进行了预习,因此这次的纪念演出也是完全符合她的特色:她的琴不是一般的琴,她的小提琴经过改造,跟调音台,电脑都相互连接。以传统方式的演奏,然后通过调音台将声音送入电脑,然后通过软件对声音信号进行数字化的干扰与处理,形成一种新的声音,别具特色。长达约40分钟的演出她本人毫不停歇。再次感谢小文老师能够给我们这样一次美好的机会。


    8. 小聚会

    除了专业的学习,在Alfred的生活还面临这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融入这样一个整体,让自己试着开放起来,打开那个信息的“接口”,与这个新的世界融通起来。一方面我在平时的课堂与课下会友善与主动的与其他同学增加联系,哪怕只是一句招呼,但也会增加一种轻松的氛围,跟其他同学拉近距离;另一方面,有着当地留学生的带领,我也认识了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人。
    更重要的,在临近要离开的日子,我策划了一次小聚会(09/27),希望以此来增加与同学们的互相了解。或许是那次新生演讲给了我启发,并且也是因为我带着创作的问题而来,因此我也特别希望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创作,去思考,另一方面,让别人给我的创作提提意见。我拍摄了数字版画工作室的照片作为图像,制作了一份的请柬, 用a4纸打印出来,签上我的名字。这次聚会的行动对我来讲确实是一次内心的辩驳。我着实把自己推了一把,最担心的问题是一个短暂的访问者,能邀请来几个人参与。自己在心中说服了自己,既然决定了就先执行下去。最终我特别高兴,有Dan,Oliva,David,Aya,Ranbow及她的朋友,加上我一共七个人,相约图书馆的讨论室。我为他们一起分享了我的一些创作,大家一起观看了一些大师的艺术采访。

    9. 其他学院课程与访问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艺术学院与纽约大学交互通信工作室都是全美数一数二的在数字技术与数字创意上领先的学院。我有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听了一节生动的数字交互课程,亲身感受了一下在最顶尖的学院里老师是如何讲授十分理性的专业知识;课程讲授的是以cycling74 max 与 arduino 的结合,对于声音的模拟与物理控制器交互的结合。他首先通过一个磁球穿过一个铝管做实验,球下落的速度非常明显的减慢了,他甚至用眼睛使劲往细长的管子里看,大家被这一现象弄的哈哈大笑,一边好奇一边猜测这是怎么回事儿。显然我们可以猜测到,一定是因为磁场所谓,然而我们知道的并不具体。因此他进行了一下小总结,磁铁进入铝管,铜管是闭合回路(环型),在铝管的闭合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它所激发的磁场来阻止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也就是,在唤醒电路中,新产生的磁场阻碍了磁球的运动。并且他用左手竖起大拇指的动作,来表示环形电路的方向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他向我们讲述了物理方面的楞次定律。若是直接谈及这一定律,我想我大概会是像听天书那样一听了之了吧。接下来他结合max软件,一步一步的告诉我们软件如何模拟磁场的振动,模拟声音发生,同时通过其他的物件来影像数字模拟声音的参数,来改变声音的音色。在这之后,通过连接打击垫,max 与 ableton live 音频软件,为我们大家展示了他制作的一个物理打击垫,大家都踊跃的去感受了一番。

    本以为在纽约市的时间大概跟学院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会统统被博物馆所占据,然而也非常幸运的,能有朋友冯晓阳带着我在NYU ITP 去参观了一圈,他早年在那里毕业且工作过一段时间,目前也在数字媒体领域从事网络方面的Java程序工作。他带为我一一解说不同的工作室,设备间,我看到了很多在AU Media Lab 还有 CMU 的工作室之中的熟悉的材料与设备,诸如各类的电子元器件,激光切割机,还有3d打印机等等。 我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Daniel Shiffman,还有他早年的一个陈列在ITP的作品。在此我特别留意了他们的课程规划:除了基本的视觉设计、动画与影像课程,他们包括了很多数字编程的课程,其中包括:网络程序,运算媒体,物理交互,编程基础,数据可视化设计等等。另外有一些课程更是独具特色:3D打印与设计,仿生设计,劝说型设计,数字技术评价,受众数据调研,用机器讲故事等等。我大概归类为4类,第一类分为视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图形设计能;第二类是数字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逻辑能力与编程能力;第三类为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同学们在艺术、商业、数字实验等各领域,以及图像、声音、物理感知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能力;第四类是理论学术课程,它更多的让同学们建立起一个辩证思考的态度,并不是一味的估计当下的商业应用。这些课程并不是仅仅针对理科或者文科学生,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课程每个人都上。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并且个人对于自己的学习规划也可以有所参考。


    10. 课程与学院小结

    数字物理交互与数字版画的课堂实践,主要让我感受到了以纽约州范围内的美国大学课堂的基本情况,我感受到了课堂授课非常强调实践性,讲授一定的知识,然而更多的是让同学们自己迅速的操作起来,每一次课程中的阶段作业,都不是以一个作品而要求的。然而这反而增加了每次作业的完整程度。基本上同学们不会太多的停留在想法阶段,(当然也或许是课程难度没那么高,)而更多的是把简单的想法做出来。

    导师预约制度:这是我在AU看到的一个针对研究生的,很有意思的学习方式,每个导师的办公室门口或者大门上,都有一个周日程表,每天按照课室分格,有的格子里填着手写的同学的名字,有的格子保持空白,还有的格子里划着斜杠。后来Stephanie教授和其他同学告诉了我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这个周日程表就是一个预约表,学生每周都需要跟教授进行学习与创作的交流,汇报,教授把提前有其他事物安排的时间摘除(划掉斜杠),然后留空白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填写自己的名字,其他晚一点预约时间的同学,就填在剩下空余的地方。平均每学期下来,每周会约见导师两次。而与曾经在此读书的学长交流,研究生期间特别要求在每次导师约见的情况下,需要拿出些实质性的进展,哪怕是效果图,草稿,但不能空口而谈。必须有能够看到的东西。这样的机制就对与学生快速思考与推进方案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我特别关注了一下阿尔弗雷德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图书馆。阿尔弗雷德大学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在一般工作日,它们的开放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午夜12点,在考试临近期间,时间会再延长一个小时,到午夜1点。图书馆中除了有公共学习空间以外,还设有独立房间,可容纳10人左右,方便同学们一起讨论。卡内基梅陇大学的图书馆大多数时间是24小时开放,凌晨期间需要学生证才可以进入,并且只开放底层和1层。我所去过的Hunt Library一层大堂的一半空间处于开放状态,提供学生网络,咖啡与餐饮,另一侧则是内部阅览。图书馆对于学校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的储藏库,而是一个学习、阅读的场所,如何吸引大家更多的来到图书馆,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学术气氛,这大概确实是需要多年的积累的。

    Alred 还有个很好的机制很吸引我,那就是他们为学生提供的展览展示场所。在Harder Hall的一层,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展示空间,他甚至比学院为外来教授、展览所提供的空间更大,更好。在我的学习期间,艺术学院的同学们就组织了一次一二年纪同学的作业展,说是作业展,大家的作品都相当完整,别具特色。而在校园之外,在Alfred这样的一个小城,还有其他的独立画廊,其中距离学校最近的就是叫Cohen Center for the Arts的一家画廊,这是由Michele 与 Martin Cohen 捐赠的一家小型画廊,到访期间展出的是一位近年毕业与阿尔弗雷德的一位艺术家的电子艺术展览,作品非常棒。在大学期间就提供众多的比较正式与非正式的展览机会,这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艺术作品首要的问题之一就有呈现的问题,然而在什么样的地方,如何呈现,这是需要经验的积累与训练的。

    学校的一些小细节,另外,学院中首先同学们的习惯比较好,每个人都会遵守校园的规定,例如在大楼内从不吸烟,若有需要,则会在大楼门外规定的吸烟处。(所有学校大楼内与学院中的道路、运动场等场所从未见过。)每次用完工作台,无论数字版画油印,还是物理交互的电子电路,大家完成练习或者实验之后,都会清洁、搭理好自己用过的位置,还原本貌。从学校的角度,它们也在每个教学工作室附近都准备了急救箱,里面有创可贴等急救医药品。


    二、生活

    1. 语言

    是的,没错,在专业上基本上英语不会有大的问题,毕竟专业的语境是自己熟悉的。然而在生活之中,我可真是傻眼了。甚至连想点什么吃的,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也着实正常,平时我们的英语学习中还真没有涉及到点餐,看到五花八门的菜品的名字,你根本无法联想到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你说点三明治,三明治有“一百个”口味,你要的是哪种?选用什么样的面包,什么肉质,什么调料,都会问到你。所以开始我经历了一段中英文同步退化的阶段。这时候如果你躲着藏着,把自己的这方面的缺点不敢暴露出来,自己一个人闷闷过着,你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很可怕的。

    因此,今天回过头来,我总结一下在语言方面的3个点:1敢问;2字典随手查;3推荐播客;

    多与别人交流,遇到自己不清楚的大胆的多问为什么,这是我在当时遇到问题后想到的一个方法。比如随便一家墨西哥快餐,我就会很直接的问比如Taco是什么,套餐有什么样的,我可以怎么吃,店员的态度大多还好,他们就会告诉你选取什么样的薄饼,然后选饭或者选菜,什么口味的菜,最后上什么样的酱汁,微辣还是特辣,他们都一一的为我解答,即学了英文,又懂得了怎么吃,两全其美。

    其次,我经常在学习甚至对话的过程中使用字典。虽然实时的使用字典并不利于对与词汇的记忆,然而时间紧迫快速跟对方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意思才是最关键的,其他一概在此之后。

    然而首先最好还是出行之前就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里我推荐一个podcast播客频道: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Podcast(ESL),我回来以后在iTunes上面订阅到的。这是一个学习英文非常好的播客,主要以日常生活对话为主,先慢速朗读,之后逐句讲解。最后通常速度朗读。要是早一点知道这个播客频道,我就能更多一些了解到西方的生活细节,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2. Alfred的老师

    在Alfred University的时光之中,最先要感谢的是 Jason & Stephanie,还有 Joseph。Jason 是陶瓷专业的讲师,Stepanie是油画专业的教授,爱神为他俩牵了一条红线,成全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美满的夫妻。在我出行之前的暖春,我在北京曾经接待过他们。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本来我是不想打扰他们的,然而虽然在airbnb上找了房子,然而那个房主大概是因为我住宿的时间太短,因此并没有回复我。在我为住宿担忧的时候,他们得知我将到访学院之后,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就住在它们家。这是我在阿尔弗雷德大学能够专心学习的最基本的保证。Jason从学校的Saxon Inn 将我接了过去,大概有5-10分钟的车程,不是很远,是一个很大的园子,和他们的小屋。他们带领我简单介绍了房间,还有他们的两只可爱的小宠物猫,然后把我安排在了一楼的工作室,床铺已经都备好,很舒适。我们再次确认了一些基本的时间安排,Jason因为还在其他学院代课,Stephenine说早晨可以带我去学院,她刚好跟学生有预约,也能带我认认路。一个来自与异域文化的人突然加入了它们的生活,如果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会怎样呢?同时我也在感受和考虑应该怎样礼貌的与他们相处。

    然而与他们一起的生活并不复杂,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吃饭,Jason 会做特别棒的烤土豆与苹果派,Stephine 做的一种豆酱配小圆奶酪的沙拉巨好吃。我也会去超市买一些日常的蔬果,麦片之类,“小粮草补给”,我也买了中国传统的酱料,食材当然只能是“西洋肉”,为他们做了还算地道的中国菜。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听学校的讲座,然后晚上回来一起聊聊天,讨论一下感受;或者周末的早晨起来,一起去园子里摘下新鲜的苹果,用手擦擦就吃掉了。更多的时候他们给我足够的空间,各自忙碌。他们是一对很亲和的夫妇,话语不多,给予我很多细微的关怀。有时候我晚上不会来了,我也会提前的给他们发信息,告诉他们我在学校工作室,让他们放心。当我给他们房租的时候,他们很直接的拒绝了,今天你来这里,我们也没有很不方便,我们去其他的城市,也是去朋友家里,大家就是这样,互相帮助。下次我们再去了北京,我们就住你那里。我将这份感恩铭记在心。时光飞逝,很快小一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离开前的周末,我把我在学校做的一些东西分享给他们,并把我印制的版画送给他们留做纪念。

    总得来说我接触过包括在办公室里的很多教授、教员,他们都非常的友善。然而Joseph Scheer 教授在这方面那确实是数第一的了。他是带领我参加课程的第一个老师,对我们的帮助是极大的。任何时候你提出问题,他总是会尽量的即刻停下手中的事情,去解决,实在不然,他也会跟你约一个非常靠近的时间,尽快的对你的手头的工作有所推进,我当然说的是在课堂之外,课堂之上更不必说。他在数字版画领域几十年的功夫我在前面课程的部分也提到过,然而却一点没有架子。学生阶段,有时候我们都会问一些大概以后会觉得蛮好笑的问题,然而他却都会很认真的解答。他也非常慷慨的把他从中国带回来的很有质感的不同类型的纸张让我们尝试。说实话我确实都很不好意思了。 除了对于我们在专业上的热情帮助,Joseph 教授还有个外号:“阿尔弗雷德厨神”。我从Stephanie那里听她讲起来。然非常幸运的,我被邀请到他的家里,“互相切磋厨艺”,原因是又一次聊天我跟他吹牛说我会做大盘鸡。我们去超市买了很多食材,调料,我特别买了一些中国调料。我准备以中国大西北风情新疆大盘鸡,对战他的不知道什么风情的菜肴。当我们回到他的工作室兼居所的时候,我就傻眼了,他拥有一件无比奢侈的开房厨房,各种尺寸的锅,炒瓢,刀具,餐具……总之是我不曾想想的。当我们分别操练起来的时候,那我当然是彻彻底底的露馅了,我一边看手机上下载下来的大盘鸡教程(我以前做过不少次,但长久没做就忘差不多了……),所以这顿鸡做了好久好久,最后还有点老…… 后来他做了特质的大虾,还有用黄油煎出来的蘑菇。他一手端起一只炒瓢,放入调好的酱汁,一手用铲子翻炒,火焰随着他翻炒的节奏上窜下跳,看到这儿想必大家已经知道结果了。这时候再逞能就不是我自己了,结果就是我们一起分享了一顿美食!他是这样一个热情和亲和的人,在回来北京的日,偶尔去到facebook,看到前一阵子过年时候,他又邀请了大家去他家,玩起了北京风情,老北京涮羊肉!他就是这样讲课的时候很敬业,又愿意和大家玩在一起的一个年轻的大家伙。


    3. 不做一个旅行者

    一个我们所认为的典型的旅行者是这样子的:太阳镜,旅行背包与各种景点照。这次的出行,我给自己了一个非常“强迫症”似的定位:不做一个旅行者。这是一件不太好办到的事情。当然也像是自己跟自己玩的一个游戏。

    我不断的思考旅行者与在此地生活的人的差别。最终找到了一个方向:工作。旅行者与居住者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场所的旁观者,另一个则是这个场所的直接建造者;工作就是大多数的他们的最大差别。因此我告诉自己,不要只是去旅游经典拍照片,发微博什么的。而应该让自己积极起来,让大脑和身体运转起来。工作。这还是很有效果的。我除了参观博物馆,游览城市,更多的是在想我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做创作。这在我出发之前,我就做了一些准备,比如自己带上一些电子元器件,单片机,可能上课会用到;带上了我的个人订制的小投影,可以随身携带而投射。这让我感觉很激动,我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为了了解这个异域文明,我通过读一些书籍来建立我与这个国家的更深的关系,我试着以文字与身体力行的参与,来感受世界的另一角。

    4. 新技术

    将新技术单独的罗列出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次出行,智能手机对我的帮助是在是太大了。在生活之中,地铁怎么做,哪里有什么物美价廉的餐馆,都有相应的手机应用可以实时查询;所有的大型美术馆都有独立的手机应用,方便参观者及时、有效的了解展览讯息,甚至每一幅作品的讯息。若没有这些新科技为我带来的帮助,我不知道我自己一个人是否可以独立的行走这么多地方。

    另一方面的原因:我们学院的数码媒体专业,也有相关的课程教学。因此我也想把这种新技术在生活中所带来的方便分享给各位。我特便关注了一下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与当代美术馆的移动应用。它们两个美术馆的应用各具特色,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移动应用最棒的地方是,所有在展出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在这里查询到,并且,作者的信息,展签往往很小,不能标注太多的信息,然而在移动应用软件里,你可以查询到十分具体的信息与内容的描述。而当代美术馆的应用也十分有意思,参观的观众可以对着喜欢的作品拍照,或者合影,并且可以通过美术馆里的无线网络,直接发送给自己的邮箱。美院开设数字媒体领域是一种必然,绘画、设计等等以前表面上与科技不相互关联的领域,在这一刻融合的更紧密。这是一种时代的特征。


    5. 博物馆

    博物馆,一个微缩了这个城市或者说国家文明的符号性场所;对于一个艺术、文化领域的学子,去往了异国他乡,最重要的一个站点之一就是这里。虽然我错过了华盛顿的几个国家级别的博物馆,然而在纽约、费城与芝加哥的博物馆,足够的让我在震撼。

    对于博物馆的华丽的大师阵容,顶级的作品,都对我深有启发。然而我更想说点别的。

    那是一个不曾想象的世界。虽然出发前我已经听说了美国博物馆的庞大,但真真没想到大道你需要随时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确认自己的位置。除了Chelsea画廊去的画廊,我这次行程中,共去了安迪沃霍尔美术馆,芝加哥大学美术馆,芝加哥当代美术馆,MOMA,PS1,古根海姆美术馆,弗里克收藏博物馆,大都会美术馆,费城美术馆,惠特尼美术馆十家大型综合博物馆。我见到了各个时期不同的经典原作。我彻底的眩晕了。这是我这次行动之中控制得不是很好的地方之一。这时候的感觉很复杂,一方面你想认真的欣赏作品,另一方面我们的习惯就像把经典拍摄下来,像是永远的保存,加上无比庞大的作品的数量,种类,很多很多博物馆我都去了不止一次,这也都无法完全欣赏到里面所有的作品。一方面我们需要量的积累,但领一方面面对这么庞大的数量,我们的欲望又驱使我们想多看一些没看到过的,这样便影响了世纪对于作品的欣赏。

    如何面对眩晕?我想这是下一次再去大型美术馆需要解决的问题。

    6. 友谊与关怀

    在Alfred的时候,无论是盛情邀请我的陈小文,还是热情招待我的Jason 与 Stephanie,还有数字版画专业的Joseph ,他们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我的同学Dan、David、Oliva、Aya,在Alfred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小雨,子豪与刘婷等等登, Alfred的每一位师长、同学,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我深深感恩。

    也正是由于在美国的其他朋友热心的邀请与照顾,我出访的后半程才得以实现。我在出发之前,在芝加哥的安宁就为我此次出行提出了各种建议,并且邀请我到芝加哥来做客,为我介绍芝加哥城市的建筑、精彩的爵士文化,带我参观芝加哥大学的美术馆,梦孚;在卡内基梅陇学习的小楷,正是她和浩川的带领,我跟随他们一起听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里精彩的一课,也多亏了她的邀请,我才知道原来这里Andy Warhol的老家,我去了2天的Andy Warhol美术馆。纽约的晓阳夫妇,在他们的帮助,我才能够参观到纽约大学ITP实验室的风貌;还有在Pratt Institute的cici,为我讲解了刚到纽约需要注意的点滴,我在他们家吃了纽约第一餐,我要感谢大家。

    还有那些在路上遇到的朋友们,Fabiola耐心的倾听我的创作方案,与Sabastian 一起聊他的电影梦,与Takishi 分享在Chelsea 的礼诚相待。我们相互的帮助为这次行程增添了光彩。很高兴我与其中的一些朋友仍然保持着联系。

    我在北京的导师与同学也十分的关心我,我的导师金日龙教授在出发前对我的生活与对于其他学院课程的学习进行了叮嘱,马刚教授也强调出行对于本专业业务的学习。很高兴在农历中秋节那天,收到了金老师与同门的温暖的信息,还有一张大家在一起的合影,我也赶紧问候大家节日快乐,这是一种荣耀。

    三、特殊事件

    1. 政府关张

    10月1日,乘坐夜间巴士,我比黎明更早到达了华盛顿,在联合车站买了咖啡司康做早餐,慢慢吃着等候天稍微亮起来一点。此刻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来到国会山,人很少,拍点漂亮的照片,我与一个晨练的人交流起来。抱歉我没能记住他的姓名,他来自加拿大,是医学领域的工作者。我告诉他我的主要目的是去博物馆,而他则向我表明,权威的消息说这些博物馆等公众机构伴随着政府的关张也一并不予开放了。这在我的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国家政府可以关张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穿过特区的草坪,路途之中的所有国家级别的博物馆,甚至卫生间,全部关闭。路上我遇到了一堆警察,我问他们怎么都关了,他很坦然的说,政府关门了,没钱发工资,所以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不上班了,包括卫生间的工作人员。他说不然你就上前面的饭馆然而市民的生活井然,政府关张了大家一点都不慌张吗?开始我觉得这实在是太令人沮丧了,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结果所有机构关门。

    无独有偶,在《近距离看美国》一书中,就提到了曾经克林顿时代由于“平衡预算”问题引起的政府关张事件。在克林顿之前的里根时代,留下了政府巨大的财政赤字,这个问题就留给了克林顿这一届的政府,因此需要逐步消减开支,而因为美国国会与行政分支白宫,对于政府预算的控制发生分歧,没有达成共识,而每年政府行政分支的预算是由国会决定是否通过,因此钱花完了,预算却没能通过,所以政府的所有行政机构大多数都关门了。

    然而这两次关张是如出一辙。这一次也是由于奥巴马在上一个四年任期推进的“奥巴马医改”社会福利政策,同样给政府带来的巨大的财政负担。而在政府指出预算的消减方面再一次没能打成共识,因此政府再度关门。对于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竟然成为一个亲历的见证人。通过《近距离看美国》的阅读,我才更加了解这件事情背后的缘由,以及让我更家了解到美国政府的结构与互相制约的关系。关张的本质也来源于美国政治特点:两党博弈,三权分立。国会制约着白宫的权力,固然使政府部门不能滥权,但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民众依赖于这种互相制约的机制,他们关注事态的发展,关注媒体对于事件的解读,自己也做出某种判断,支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一方。同时,华盛顿又发生了罕见的警察射杀冲撞白宫肇事者事件,我发觉美国民众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远远超乎我的预料。在巴士上,素不相识的人们,会互相交流对某一事件的观点,礼貌与客观的描述自己在网络或主流媒体看到的消息。这种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我觉得十分珍贵。一边在这片异域的土地上行走,一边读一些相关的文字,这会让你越发的觉着亲切。你也会开始明白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人是这样一种状态。

    我觉得任何的事物都有优缺点,不断在实践中改正缺点,完善优点,这就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和实践的事情。

    2. 旅店雇员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完满顺利。在我刚刚入住Chelsea附近的Hostel的时候,我觉得住宿的账目觉得没有算对。然而当我第二天早晨再去要求解答账目时,已经不是昨晚的那个业务员。于是我便带着入住时候打印的结算单,咨询入住以及提前支付费用后的问题。这位业务员十分不耐烦。我心平气和的问他相关问题,当他初步知道我要对账以后,他根本不正视我,拿着我的单子然后嘴巴努努,示意我不要说话。然而甚至他根本不清楚我的问题是什么。此刻我在向他说明我的基本情况。然而他竟然跟我说让我注意态度,让我别说了,否则他就给我办离店。我觉得太荒谬了。我直接回他你注意你的态度,你甚至连我的问题都不知道你就冲我说什么态度,什么离店,你知道我的问题是什么么!他停下了手中事情,带着态度与我对视,我也绝不示弱。僵持了几秒钟之后,他非得再次强调点态度,然后终于打算处理这件事。他把账单再次打印给我。然而我看到的账单跟我昨晚拿到的账单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我说你自己看吧。这是什么。此刻他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是使劲核查差别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实际上我支付的数目是对的。然而因为我早上要求对账,他则发现那晚的业务员做了假账。此刻这位接待我的业务员态度180度转变,说什么今天经理不上班,明天经理上班,你一定要找他,把这个告诉他给他看,千万别去找那个业务员,还非得要跟我握手,态度变得特别积极主动好像要给你解决什么问题似的。是的第二天我找到前台,他们经理并没有来,之后一天很快我预定的日期已经住满,就转往了曼哈顿下一个预定过的地方了。我认为,当自己没有问题的时候就要保持强硬,当然也需要审时度势,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并且能够确保跟如果跟警察讲理的时候能讲清楚。

    在这件事情中,我明显感觉到了这个业务员整个行为之中所带着的一种歧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关乎于他们自己利益的时候,就特别的积极主动,当关乎顾客利益的时候,就是那么冰冷,欺软怕硬甚至指责乘客注意态度。同事,任何一个体制中,总是有疏漏的地方的;人也总有自私的一面,而如何监督与约束,如何完善这种机制,无论在哪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不断的调整,不断进步。


    四、总结

    从Alfred 这样一个一所大学为中心的小城开始,逐渐的走到大世界之中,这种感觉别有滋味。这种渐进的融入,绝不会减弱你被另一种文化浸染后的感受。专业的学习是一方面,而真正这种不同文化的来袭,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更强大的力量。

    短暂的美国之行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包容的世界,大部分的人都十分的友善,相互帮助;当我迷路的时候,公交上的乘客们都会很热心的帮助我,提醒我到站了,要下车,地铁快要错站的时候,一个不相识的小伙子一把拦住了车门让我和晓阳赶紧下车,我们连声道谢,特真实。一位带着孩子的黑人女性为了我的安全,等待我与我的朋友联系上,并确定我清楚自己的方向。我对所有素不相识而帮助我的人深深感恩。在大街上行走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融合在一起;博物馆里汇聚的是世界人民的文化的宝藏。住在旅馆的时候,与来自不同世界的年轻朋友一起分享旅程,一起分享阅读,一起为梦想举杯。所有的这些构成了此刻的这个世界的中心。

    我在想,大概也是由于这样源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带来的各种文化,让这里如此焕发着光彩,也是由于这种多元文化的共生,这里的人也越发的包容。当身处纽约的时候,我不免想到了北京。我的好几位在外国生活的朋友也有同感。我觉得北京也是一个如此汇聚着不同文化的包容的城市,流淌着千年文明的血脉,又张开臂膀迎接新时代。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幸福。

    踏出国门,经历这样一次心的旅程,我才意识到,纵使我们现在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不可以用抱怨对待自己,用嫉妒对待别人,看到差距才更要迎头赶上;踏出国门,经历这样一次心的旅程,我才意识到,他们是我们的镜子,让我更清晰的看到我们自己的境遇。

    我不禁感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无需否认,他们当然是当代的领跑者。美国如同一个成熟的中年人,他相对稳重,富有经验。而此时的中国,此时的我们,如同20多岁的小伙子,他正值青春,激情澎湃。尽管我们面对一些迷茫与困惑,有时候一身的气力不知道往哪儿使劲;而这青春的彷徨,正充满了希望。

    在2013年10月10号的笔记中,我激动的记下我的感受:生逢时,合众力,共搏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