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我们的声音

百年诞辰 捐赠经典:王式廓家属向学院捐赠作品

2011年4月29日

时值王式廓百年诞辰之际,王式廓先生的夫人吴咸女士及女儿王荻地、王延荻、王晓欣、王群将向学院捐赠王式廓先生作品172幅,这些作品由美术馆永久收藏。此项捐赠为即将举行的王式廓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一部分,目前各项准备事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此次捐赠包括35幅油画、134幅素描速写、以及3幅版画作品,题材从农民形象、革命历史、旅欧写生到新中国建设;涵盖王式廓先生重要创作时期的系列作品:《改造二流子》系列、延安农民形象系列、长征组画系列、十三陵水库建设系列以及访苏、德时期写生系列。捐赠作品不仅丰富了美术馆的藏品种类和深度,也为由此展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极大的价值。

《改造二流子》,王式廓先生受人瞩目的开始

作为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王式廓先生素描功底深厚,艺术创作单凭素描便可称著。他于延安时期创作的《改造二流子》,在创作上没有使用明暗关系的手法,而采用了中国年画式的有力线条,突显了他的艺术功力。这幅作品在1943年北平艺专礼堂举行的“解放区美术作品展”展出时,赢得各方好评。徐悲鸿先生就曾评价作品“论题材这是最重要的主题,而且新颖;论构图,这幅画最完美;论人物,最成功;论技巧,最高明”。此次向学院捐赠的《改造二流子》系列习作和创作,对了解和研究王式廓先生的艺术都将无疑成为重要的资料来源。

延安时期,刻画出鲜明的农民形象

延安时期,王式廓先生创作了许多生动的农民形象作品。这批捐赠中就包含他这段时期大量描绘农民形象的作品,涵盖老人、儿童、妇女、中青年等不同性别、年龄、状态的写生对象。无论是缠着羊肚巾还是裹着花头巾,拿着旱烟袋亦或是晒太阳,人物都在王式廓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及深刻的思想认识下刻画的有血有肉,即便是内心世界,也都描绘的淋漓尽致。

建国后,投身革命历史题材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作

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的捐赠,是《南昌起义》、《长征组画》以及《平型关大捷》相关系列,这些作品被认为是新中国的国家意识与历史记忆的象征和代表,主体鲜明,构图完整。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到如火如荼地社会主义建设中。艺术家们同各行业人士一样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抒情与赞美中。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呈现了不同于任何时代的鲜明的特征和气息。

1958年前后,王式廓先生曾围绕十三陵水库建设这一题材进行创作,此次捐赠的一系列草图、初稿,从多个角度、不同构图以及不同人物形象描绘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场面,如《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十三陵水库工地》等系列,这种主题性创作模式成为了新中国美术的典范。

出访前苏联、德国,用艺术视角记录历史

20世纪50年代,王式廓先生出访前苏联、德国等国家,并进行了大量现场写生,描绘了当时的列宁运河、顿河沿岸、西伯利亚风景、贝尔加湖,也创作了大量关于军人、路上行人、女教师、模范工人、二战集中营死难者遗物等作品,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前苏联、德国的风貌。

此次捐赠的关于访苏、德的速写作品,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些写生是包括王式廓先生在内的当年一批艺术家在那个时代出国考察与世界交流的视觉档案。有人认为这一批艺术记录凸显了一代中国人看世界的视角,蕴含着文化意识、艺术态度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王式廓先生访问德国时期创作的二战集中营死难者遗物的写生,亦能成为国际政治文化研究的视觉材料,反映出艺术家对历史的敏感和思考。

另一批油画捐赠,是1973年王式廓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于河南搜集素材时进行的油画写生。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倾注了王式廓先生对艺术的执著和满腔热情。其中《老船工》是1973年5月22日王式廓先生累倒在画架前当日画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此次由王式廓先生家属捐赠的172幅作品弥足珍贵,将成为美术馆重要的展品和收藏品。

美术馆 李伟/文
宣传部 吴琼/编 
2011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