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我们的声音

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

——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1-06-08 10:20:22 来源:《王式廓:1911~1973:不朽的人生画卷,壮阔的民族史诗》作者:王式廓

这次创作,从确定题材,构思,第一张草图,不断地深入研究和修改,到现在稿子基本上确定,主要针对主题思想的明确性、构思的深度等,解决了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同志们在艺术实践中显著地提高了创作水平。这一方面由于参加创作的同志们的热情努力;另一方面是与各方协助,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分不开。

  在进入创作的初期阶段,同志们首先遇到题材与主题思想的关系问题。有些同志不适当地夸大了题材的作用。在确定题材时,热衷于新奇的、富于戏剧性情节的题材,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具有深刻意义、能弘扬共产主义精神的题材,则兴趣不大。有的错认为有了题材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在构思中明确主题思想是处理题材的关键。从一些最初的草图可以看出创作意图不明确;对于笔下人物的身世来历、性情脾气,他们对事件的态度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缺乏研究,很少领会,人物精神状态模糊,形象限于一般化。作者处理有的画面,停留在说明事件本身的层面上,仅仅根据事件的表面情节来安排人物的动作、姿态,及他们相互间的纠葛等;至于画面上人物多一个少一个,或这个人物在这边、那个人物在那边,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草图,初看也像回事,似乎还生动,但经不起推敲,仍然未脱开概念化的圈子。往往有这种情况:同一题材,处理得很好时,可能深刻地揭示出主题;处理得不好,也可能使人莫名其妙,甚至歪曲了事件的本质精神。

  我们从来不否认题材、主题和形象之间的统一关系。好的题材,往往能够启发作者更深刻地认识生活,激发作者的创作欲和灵感,为作者提供感人的形象,提供最适合表达主题思想的绘画情节。但是,不能认为有了好的题材,就能保证产生出色的作品。例如,表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果对有关历史事件的精神实质缺乏深刻领会,在构思过程中只注意到用画面交代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对人物心灵的探索,没有充分把握住英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感情,没有认清体现在他身上的时代的民族的和地方的特点,人物没有在自己的思想感情中活起来,在创作中作者对于主人翁的处境、作为或遭遇是冷漠的,而没有内心的激动和灵感,那么,出现在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也就不会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而最多只不过是披戴着当代盔甲的躯壳,且没有打动观众的艺术魅力。

  例如,画狼牙山五壮士战斗到最后,摔碎枪支跳崖。表现什么,怎样表现,创作意图?关键决定于怎样认识,决定于对壮士的崇高品质体会深浅如何。如果认识到这一行动是勇士们在对敌斗争中给予敌人的最后打击,作者被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这一行动所体现出来的为了革命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品质、气壮山河的不朽精神所深深感动,那么,就不会满足于一般的画面说明这一行动的过程;作者必然要求通过对英雄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对于生活、历史事件的认识深度,能否抓住生活的本质意义,决定着作品的主题思想如何;而有了明确、深刻的主题思想,在材料取舍上、在瞬间视觉形象的选择上、在整个画面的艺术处理上,都会心中有数,目的明确。

  列宾的《伏尔加纤夫》,意义不在于画出了“拉纤”这样的事件,不是向观众说明怎样来拉纤;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刻画纤夫们的思想情绪,表现出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出沙皇制度的不合理。它的主题思想深深触及当时普遍的深广的社会问题。它所以能这样感人至深,不在于介绍了劳动的过程,而在于揭示出人的心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主张,不论是处理历史题材或现实生活的题材,都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需要有生活或历史的正确深刻理解做基础。这是获得明确深刻的主题思想的先决条件。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才能够善于从纷繁的生活现象和庞杂的素材中发掘出事物的本质意义,发现正面人物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面貌,把握最精彩最感人的形象,从而通过作品,让感受于生活或历史中的某种高贵思想感情感染观众。

  现在,同志们的创作草图大都已确定了。从这一段创作过程可以看出:生活丰富,认识较深的同志,上述的一些问题就解决得比较好;有一定的创作理论水平,认真研究了素材,逐步在题材的提炼方面下了工夫,草图也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画面上的人物形象还是很模糊的。总的来说,都还存在未解决的很多重要问题,最普遍的就是要克服概念化。同志们提出下乡下厂或到连队去熟悉生活,以求解决缺乏生活体验所产生的困难,继续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启示,完成形象的塑造。这种要求是完全必要的,这对于作品的完成,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创作劳动过程。

  这次到生活中去,特点是带了特定的创作命题,有目的地搜集与创作命题有关的材料,与平时通过劳动锻炼改造思想、深入生活、长期地为创作积累生活素材有所区别。但是,这并不是说,光围绕一定的创作任务,或是为一幅画来收集必要的资料,对生活中随时可遇到的其他一切事物采取不闻不问的冷淡态度就行了。不论你的命题是属于古代历史的,还是现代革命斗争史或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都必须注意了解、观察当前现实生活,要研究现在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人们的关系和新鲜事物。

  同志们也许要问:创作历史画,研究现实生活,了解现代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必要呢?肯定地说,有必要。因为历史题材,时过境迁,人物、环境已不复存在;要让历史人物在自己思想中活起来,让自己和古人发生感情,除了广泛研究有关历史资料、深入领会历史事件的精神实质外,通过了解现代生活、熟悉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来推论、设想过去,认识过去,也是把握当时历史面貌、创造有生命力的历史人物形象所不可缺少的。我们不仅从理论上承认现实生活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还应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民族性格,在思想品质、精神气概方面,总保留着传统的因素。只有熟悉现代的人,才能够通过历史资料深刻具体地了解历史人物。

  同志们细想一下:生活丰富意味着什么,其中包括掌握各种生活知识,而最主要的是熟悉各种人,深刻了解人。对人的深刻理解,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在创作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人缺乏了解所引起的。公式化概念化主要就是把人物形象简单化,只留其形体,不去探索与表现人的心灵的结果。不懂得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不重视揭示人的精神面貌,实际上就是还没有懂得创作。

  不能设想:现在我们有了草图,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和位置大致都已确定好怎样安排,于是到工厂、农村或部队中去拉来模特儿,画上去就能成功。我们与其下去就画,把画面上的人物用模特儿来填满,不如进行一些深入观察,了解人的工作,甚至一笔不画,也要弥补生活感受的不足,使感情充实起来,使画中人物借生活中的人物获得生命,在自己脑子中活起来。我们了解人、研究人,不要孤立地限于某个局部,而要从他的阶级关系、生活变迁和对个别事物的态度,来把握他的个性和共性。我们都懂得,中国农民的特点是概括了几亿农民的共性的,但每个人物又都有他的个性。艺术形象,既要体现这种共性,也要求有鲜明的个性。不然,不是因人物性格中某些偶然性的东西歪曲了他的本来面貌,就是成为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轮廓而缺乏生命。

  我们在生活中观察人、了解人,一定要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不能从旁观者的角度以冷淡的态度来对待研究的对象。你的爱憎越强烈、越同劳动人民一致,你对形象的感受就会越深,将来出现在你笔下的人物才能感染人。否则,即使在某些细节上画得很准确逼真,也未必能激动人心。过去,有些同志对革命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真正特点了解不够,没有充分领会以马列主义观点来分析人,理解现实生活对艺术创作的意义。例如,我们到农村去,光看见农民日夜在忙,你怎么认识这种生活现象?不同的立场观点,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很好地懂得生活的客观规律,通过党的政策精神来正确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

  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必须终身随时随地地去努力研究、熟悉一切人,一切生活斗争的各个方面。过去很多画家有这样的经验:不一定刚下去就能马上找到拿来就可以成为创作素材的东西;很多作品中的形象,也不一定就是从生活中某个人物直接摹拟下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观察了生活中很多具体人物之后,经过概括集中,经过作者的发挥而创造出来的。作品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在并非短期的斗争实践中,对生活有所感受而形成的。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见解和主张;有时一个主题孕育很久也未必能很快找到最适合体现它的题材,而需要作者从生活中进行顽强的探索才能够获得。总之,生活越丰富,创作素材积累越多,在创作上的自由也就越大。

  我在《改造二流子》(木刻)创作中,深深体会到这点。最初形成这件作品的创作欲念,是受延安《解放日报》上社论、通讯的启发。我带着这样一个创作命题,下乡在安塞工作了几个月。那时当地对不好好劳动的农民,是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的呢?在大生产号召下,对他们一般是规定任务,限时间生产,较少进行思想说服教育;有个别地方还给二流子戴高帽子游街。显然,执行政策不对头。在这样的生活表象面前,我的创作没办法进行下去了。生活中的矛盾——大生产运动和个别懒汉——在当地现实生活中并未能解决。这些生活现象与党的正确领导思想距离很远,毫不相符,不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我在另外一个地方住时,曾接触过一个二流子,我常常在村中各家串门,熟悉情况,对他本人进行了各方面地了解观察,和他的婆姨小娃也相处得比较熟悉,后来还参加了村中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会议和一些工作。这种开会教育的方法,符合了党的政策精神,我也从中体会到农民们对于自己队伍中落后分子的基本态度,因人而异用各种不同的感情来表示。经过这些生活现象的识别过程,和人物形象等绘画素材的积累,《改造二流子》的画面安排和形象塑造才有了生活的依据。这段经历,可以说明生活的复杂性和识别生活现象的重要,也说明必须随时随地来进行创作准备工作。

  另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创作中常有的另一种情况:解放战争时,我参加“土改”有不少感受,对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各种人物性格也有所体会。早就酝酿着创作一幅“土改”斗争的画,但很长时间没有把画面的处理与情节的安排考虑好。后来,偶然在一部连环画中看到“血衣”的故事,获得很多启发,平时经常在脑子里活跃着很多农民形象,都围绕这个主要情节出现在腹稿中了。《血衣》的构思,是从很久前就开始的,血衣的故事,对于我好像一把“钥匙”,它成了最适合体现我的主题思想的、并非一般化的题材。

  总之,我们这次下去,收集材料是有具体目标的,要研究与创作选题有关的环境、细节;但也必须广泛深入地去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熟悉能够接触到的一切人。在创作准备工作中,我们要学中医治里治表的方法,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这次下去之前,构图已大致确定。但这种确定不是绝对的。因为这次创作,一般是先有命题,先根据间接的资料和既成的概念等进入创作,与平时那种先有人物,先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受,根据丰富的生活积累进行概括创作情况不同。我们已掌握的材料,有的比较具体但有局限性;有的还停留在概念上。到了下面,还要很好地考虑这样的问题,如:已确定的草图,是否是最好的;表现一定的历史事件,是否已找到最适当最典型的人物、环境、时间;我们主观设想的一切,是否符合客现实际……这些,都还有待于到生活中去检验。草图的确定并不是给自己画了个圈子,从此就不可以、不需要再发展。“已经到头了”的想法是永远于创作不利的。到生活中去,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研究,来提高我们对间接资料的理解,丰富我们的感受,从而不断地检查已草就的初稿,求得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多的发挥,找到最新最美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还要不断地尝试作一些变化——当然是要求经过很好的考虑分析,变得更好,不能变坏。

  最后,来谈谈艺术形象的塑造问题。过去有些同志处理人物形象时,缺乏生活,是从有限的生活知识或依靠现成的艺术作品推演出来的。使用这种陈旧的艺术语言,即使题材很新鲜,也难于创造出新鲜的意境。我们到了生活中,还要善于从绘画角度来摄取形象。假若你需要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你找到一位相当的人,和他住在一起,一起参加劳动,渐渐熟悉了他,把握了他的性格,对他的思想感情有所体会,引起你内心的激动,有了交情,但是这一切,如何与你的画中人物联系起来?在艺术上如何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问题。你既不能套用别人现成的语言,照搬生活中原样的东西也未必适合。如何选择,提炼,决定于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艺术加工能力。我们都懂得,绘画,只能通过瞬间视觉形象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意义。绘画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善于抓住能最好地揭示人物心灵,最能表现情节发展,表达思想的瞬间的表情。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孤立地来看待一刹那的视觉形象。我们必须把瞬间的具体的东西和一贯的本质的东西统一起来。停留在个别现象上,往往不能深刻表现事物的本质。我们要求艺术形象的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要求比生活的真实更典型、更集中,更高更强烈的艺术的真实,道理也就在这里。

  这次到生活中去,时间虽短,但也要尽可能通过参加劳动、参加当地社会工作等来接触群众,来提高我们的认识,丰富思想感情,与创作有关的必要的绘画素材,如人物形象、环境气氛,经过反复观察研究后,尽可能画下来,并要争取在下面完成颜色草稿。要随时把来自生活的形象感受记录下来,当场画速写往往笔头上带有感情,这样的机会不要轻易放过;实在画不下来的,要很好地作形象记忆,作些形象记载,记下一些思想体会,或问题分析等,对于完成当前的创作任务,对于将来的创作准备,也都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两次座谈会记录综合整理)

  载1959年第3期《美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