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我们的声音

资讯 > 十二个深邃的灵魂,揭示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群像|2018王式廓奖

十二个深邃的灵魂,揭示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群像|2018王式廓奖

2018年8月26日

 “王式廓奖”创办于2016年,鼓励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多样性,不断推广新的艺术形式,将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引入大众的视野,为青年艺术家创造更大的展示平台,关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家的成长发展历程,呈现艺术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今年是“王式廓奖”走过的第三个年头,“2018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的入围艺术家们又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2018王式廓奖”展览现场


“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将于明日开幕,丰富多元的艺术作品分布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的3、4层。绘画与现成品的完美结合,动画与装置的交相辉映,不同作品处于同一展览中隔空对话,更有跨媒体互动艺术,使观众参与其中。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正在慢慢揭开今日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群像和面貌,让艺术与时代碰撞,让青年艺术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入围艺术家及精彩作品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雅玲

"艺术帮助我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敏感的人,正直的人。我作品的关注点正诚实地从自身慢慢地走向外界。"


蔡雅玲的作品给人以“温柔背后的残酷”之感。


蔡雅玲,妈妈,灯泡,不锈钢,190 x 80 x 9 cm,2016


《妈妈》闪烁在展厅中,当电源接通的瞬间,“妈妈”这个词语温暖夺目,而后熄灭,再亮起,呼吸的生命感体现其中。忽明忽暗间,作品传达出艺术家对“母爱”的理解。


蔡雅玲,2012年8月21日,头发、的确良布,60 x 60 x 100 cm,2013


《2012年8月21日》是蔡雅玲在坐月子期间完成的,她把之前剪下来的头发,一针一针地缝在布上,她的作品如实地记录她的生活。


蔡雅玲,No,水晶珠,尺寸可变,2018


新作《No》运用珠帘的方式,颜色、字体鲜明,表明蔡雅玲对世界许多事件的态度——自主的拒绝。随着孩子的长大,她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期望把内心的话语放到公众场合,争取女性的话语权,同时大众可以参与到作品其中。


付帅


“作品就是一个提前设置的陷阱,制造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象,让观者在‘真实’中迷失。”


展览现场


付帅的作品是让人愿意花费时间细细欣赏与研究的,观众很容易陷入他预设的“陷阱”中。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当你仔细凝视时,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付帅,矛盾体12 (Ⅱ) , 60x250cm ,布面综合材料,2017 


认真观察这件《矛盾体》,仿佛是一块被卷起的铁皮,或许观者会赞叹于肌理效果的精细处理。而事实上,物象的质感只是为了表面的伪装!从右侧看这幅作品,铁皮是顺时针被卷起,而从左侧看,便会发现是完全相反的卷起方向。原来的空间逻辑已然坍塌,面对这陌生的秩序我们恍然大悟,秩序只不过是现实的表象。


付帅,错位-连接11,布面综合材料,80 x 120 cm,2017


这两幅作品究竟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来展览现场一探究竟。


在他的作品中材料的运用作为空间上的视觉延伸,让观者混淆现实与画面的空间关系,进而发展成为虚拟与现实空间的错位。



江凯群


“我是艺术家。

我想让你们知道:

我曾经,

活在   

这个世界上。”


江凯群,纺织机,HD视频,彩色有声,5′25″,2015


《纺织机》是在法国富尔米(Fourmies)阿维诺斯生态博物馆(Ecomusée de l’avesnois)拍摄的。视频中除了有现场录音以外,艺术家更邀请了法国演奏家凯特琳芭莉丝(Catherine Brisset)使用法国新创乐器Cristal Baschet来一同演奏。江凯群透过他的敏感度,在纺织工厂中找到创意,最后他以音乐和图像,将纺织的构造、工人的记忆,组合为一件充满历史感的音乐实验短片,使观者去注意到生活的美好与无限的可能性。


江凯群,纺织机,HD视频,彩色有声,5′25″,2015


“观众站在一件作品前驻足,徘徊,或者留恋,身为艺术家,我能不能珍惜他们给我的时光,让作品成为一件礼物。”江凯群期望能藉由作品与观者成就一次短暂的心灵相遇。



洛鹏

“我们一直向往与留恋的地方,总是在久未愈合的伤疤边缘。”


洛鹏,马拉之手,综合材料、现场绘画,3.5 x 3.5 m,2017


《马拉之手》的灵感来自于大卫的名画《马拉之死》。当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马拉被刺杀后,人们踊跃瞻仰他的手,但是因为尸变,马拉的手已经开始慢慢腐烂,有人不得不以一只假手来供人们亲吻与瞻仰。《马拉之手》是不死精神的意志表达,更是对“复制”文明的拷问,同时提出写实/现实与虚构之间暧昧态度的批判。


艺术家布展中


洛鹏认为“如果把‘艺术’作为动词来解读的话,它将随着时间改变,使其自身概念和外延不断发展变化,‘艺术家’在自我成长的轨迹中也在不断覆盖着自我的创作痕迹。”



司建伟


“在我的创作中,每件作品似乎都在抵抗着自身原有的属性,对物重新审视、探究与思考。”


面对这一展区里的诸多玉米元素,请不要感到意外。这位极会运用“玉米”创作的艺术家,用作品告诉人们当代艺术并非高深难懂,它就蕴藏在生活之中。


司建伟,淘·离,玉米脱粒机、玉米、亚克力,尺寸可变,2014


艺术家司建伟从老家带来两袋玉米棒,利用脱粒机与玉米的关联,将脱剩下的粒形成文字,应合了大浪淘沙的逻辑概念,淘掉的是‘有用’的(食物与种子),剩下的是‘无用’的(字母与符号),最终创作出作品《淘·离》。


司建伟,缝补记忆,旧衣布、锯末、玉米粒、旧衣柜、小音箱设备等,尺寸可变,2014


而《缝补记忆》是司建伟与母亲共同完成的作品。他让母亲把这些带有时间印记的老衣布缝补成一个个他小时候最爱玩的“布沙包”,沙包内放置“锯末”与“玉米粒”(有些沙包内放置有小的扩音器,不断播放出缝纫机缝补的响声),以此来把这些难忘的生活记忆永远地缝住,并重新储藏起来。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母亲逐渐理解了他的艺术。



田龙玉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成为富有旋律的坚硬的存在,一个个鲜明的建筑像是在地平线上长出的锯齿,划破了天空。”


“在中国的地图上有多少条幸福路呢?”


艺术家田龙玉将地图上各个城市的幸福路找到、截取并重新拼接成将近十米的“新路”。它提醒人们所谓的幸福之路到底是怎样的一条路,重新审视幸福的概念。


艺术家田龙玉布展中


而《天际》系列作品探讨当今人们所处的城市环境。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成为富有旋律的坚硬的存在,一个个鲜明的建筑像是在地平线上长出的锯齿,划破了天空。不断生长、加速旋转的锯齿,环绕着我们,不厌其烦地发出声响:呲呲呲……呲呲呲呲呲……


田龙玉,天际4,金属、树脂,70 x 15 x 3 cm,2017


田龙玉,天际1,金属,直径176 cm ,2017



王维思


“赛博式的都市奇观让人匪夷所思,忍俊不禁。像我这样的平民不太可能完成意识层面上的转场。”


王维思,神秘地球和年轻人,影像,5′33″,2011


“地球遭遇12维化后,小部分人逃离地球。年轻的探测员重返家园试图寻找3维世界的幸存者,在目睹了异常神秘的地球和一个女孩的12维化后,他一无所获回到了未来。神秘地球是对过去的总结,年轻男人是一种假设,年轻女孩是对假设的推翻。”


这就是王维思的动画短片《神秘地球和年轻人》,灵感起源于刘慈欣的《三体》。


王维思,Lo-Fi,装置,3 x 2 x 1.5 m,2016


王维思的动画作品和装置作品,用粗鲁又卡通的方式展现这样一种都市奇观:在“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low life)的状态下,一边是不断加速的信息聚合、不停优化升级的物资流动以及蒸蒸日上的虚拟社会建设;一边是机遇、病态、新奇、残酷并存的底层生活。它们让人匪夷所思,忍俊不禁。



王卓


“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梦与记忆为灵感来源,通过灯光与木头的组合,在传统木雕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拓展与转变。”


王卓,抚·梦,柏木,布,灯管,204 x 94 x 174cm,2018


作品《抚·梦》的灵感来源是王卓童年的记忆,表现出儿时期待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却又没有自信展现自我的矛盾心态。放大的婴儿床,尝试抓住梦的人偶,超现实主义的语言形式,将一种神秘气氛引入作品之中。


王卓,恋,柏木,布,灯管,160 x 160 x 135 cm ,2018


王卓从个人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梦与记忆为灵感来源,通过灯光与木头的组合,在传统木雕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当代化的表达。作品或是表达童年的欢乐与痛苦,或是对当下个人状态的一种反思,并以一种跨越经验的组合方式来唤起观者的共鸣。



叶甫纳


“乒坛银球飞舞,友谊花开。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赛场相遇,你不会有机会赢我。”


叶甫纳,乒乓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18


作品《乒乓流》将演出场地打造为一个乒乓球锦标赛和电视脱口秀访谈节目“今日有约”转播现场。在影片中,叶甫纳虚构了两个国家——乒国和乓国,并用蒙太奇手法回述了一段前世界冠军永萍的人生故事。



影片通过幽默和反讽的手法,探讨权威结构和多元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等。想要了解更多乒国与乓国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来现场一探究竟吧。



臧坤坤


“这些构成作品的物体、形式、观念都是在各自不同时空里的偶遇。”


臧坤坤,调和XV,木,亚麻布,丙烯,铅笔,水,铝,U型钉,150 x 200 x 5.5 cm,2018


臧坤坤将散布于住宅小区或公园的“健身器材”带进了美术馆,赋予了其新的意义。他将绘画与现成品结合,通过创作将日常之物变得充满惊喜。


臧坤坤,容器·应形,丙烯,亚麻布,木,不锈钢,270 x 172 x 12 cm,2017


近些年来,臧坤坤逐渐将绘画视为一种“物”,而非仅仅将其作为描绘事物的载体,试图在绘画、绘画对象和画中物体之间建立一种平等,而非主次之分的联系。关注点也从色彩、笔触和形体转移到探索物体、形式、观念和不同感官体验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结构构成之上。



张春华


“实际上今天的文化、政治甚至道德范畴中,都存在着势不可挡的更新和失语,深处其中的我本能地向“后”寻找,企图在今天足够清醒地“回到”那个无法拉近的时代。”


在展厅中,观众会和这样的一间老屋不期而遇。如果碰巧你也在八十年代生活过,那么闻到屋中略微发霉的气味,定会无比怀念。


张春华,诗人出走,装置,尺寸可变, 2018


艺术家张春华坚守架上绘画这一媒介,绘画于他是一种面对内心的声音,一种寻求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在当今这个信息、思潮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他本能的偏好往“后”寻找。作品中不断出现“过去式”的场景与物象,以及与时间、记忆相关的题材。


张春华,剧照1,布面油画,200 x 400 cm,2018


在绘画语言的选择上他力求单纯、直接,使观者不把目光放在与表达无关的画面要素上,与此同时,又能从画面肌理和反复涂改的痕迹中体味出艺术家对“物”的感受和思考。


展览现场



郑达


“我的作品一直致力于电子生命体和身体互动的低科技艺术实验,试图寻找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错点。”


郑达,虚拟的肖像,互动影像,尺寸可变,2013


《虚拟的肖像——入侵计划》是一个触发型的大型互动媒体装置,主体是日常生活中的房子,当观众进入特定区域时,相应的房子会作出各自的反应,在类似神经质的破碎与疯狂却有控制的爆裂中,观众会成为控制主体,赋予房子以有情绪的自我爆裂。一个日常再普通不过的旧房子,从此有了自己的放肆表达。


观众与作品互动


互动影像产生的速度感和画面的破碎感,让《虚拟的肖像》的互动体验有了失控的感受。郑达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试图寻找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错点。


2018王式廓奖

暨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主办机构】

今日美术馆

王式廓基金会


【开幕时间】

2018年8月26日15:00


【展览时间】

2018年8月26日-10月10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8月27日除外;开幕式当天下午三点开馆)


【展览地点】

今日美术馆1号馆3、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