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我们的声音

司建伟:此心安处是我乡 | 2018王式廓奖

2018年9月8日


▲ 司建伟,淘·离,玉米脱粒机、玉米、亚克力,尺寸可变,2014


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

——白居易(唐·诗人)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心安的生活、灵魂安定的境界,即使身处囧地,也常能在现实之中生出诸多美好幻想。有关“天堂”、“理想国”的构建、想象从未停止,但要说到真实存在的心灵栖所,想必便是“故乡”了。


艺术家司建伟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城里人,很长时间都在经历“一半城里人、一半农村人”的身份尴尬。他把从河南老家带来的玉米,播种在所生活、行走过的城市,推行“玉米计划”。“玉米是我的化身,正经历和体现着我真实的生活状态。它们为了在城里扎根,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而农村土地流失问题,是近些年司建伟创作背后隐在的另一个根基,“再也回不去了”既是他对家乡沉痛而深情的告白,又是落在心头隐隐作痛的伤口。


“在我的创作中,每件作品似乎都在抵抗着自身原有的属性,对物重新审视、探究与思考。”

——司建伟



大浪淘沙 & 无用之用

司建伟出生于中国河南内黄县城关镇的司杨庄,听地名,感觉上很遥远,但正是在这里,他开启了艺术上的启蒙。也许是受到父辈的影响,司建伟从小喜欢写字、画画,“我的父亲、大伯、二伯、三伯,有的画壁画,有的写书法,有的会做纸扎,虽然现在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那个时代作为农村里的民间艺人,也是很让人羡慕了。”


让司建伟真正建立起“艺术不只是父辈们掌握的那些技艺,还可以用来表达自我、关注社会,甚至给人提示”的认识,是在大学时期。起初,他将目光落在了“关注弱势群体”上,比如街边乞讨的老人或者小孩,为此做过一些探索型的作品。


而后更大的转变发生在他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遇到一个课程作业,要求用现成品创作。”司建伟很快想到了玉米脱粒机,玉米是他从小到大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又作为粮食被千家万户所需。他利用“脱粒机”和玉米的关联,将脱剩下的粒形成文字,应合了“大浪淘沙”的逻辑概念。淘掉的是有用的(食物),剩下的是“无用”的(字母)。而这台被他用于《淘·离》作品中的脱粒机,恰巧是他从北京郊区一户刚失去土地的农民家里回收来的,农民的土地没有了,机器没用了,对于艺术家做作品来说,却是无用之用,冥冥中又是一种成全。


▲ 司建伟,淘·离,玉米脱粒机、玉米、亚克力,尺寸可变,2014


一半城里人,一半农村人


2014年4月10日起,司建伟将创作《淘·离》时一部分脱离掉的玉米粒作为种子,播种在了北京他所走到的各个地方,例如:学校、社区、街道、公交站、美术馆、艺术区等。然后定期养护和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存活与生长情况,直到玉米成熟收获。该项目名为“玉米计划”。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城里人,司建伟经历着“一半城里人、一半农村人”的身份尴尬,他将玉米视为自己的化身,“农田土地流失,迫于生计,它们不得不进城谋求出路。城市一方面需要它们,一方面却又没有提供它们生存的环境与条件,它们为了在城里扎根,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那些被他撒拨在地里的玉米种子,恰恰体现着他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城市各处种玉米,是他以自我微观的个体视角与行为,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边缘性生存在公共空间的可能性”的一次实验与思考。


▲ 司建伟,玉米计划,2014


物是物非,孰之过?


司建伟是一个念旧的人,这或许也与他的家庭记忆有关。“从小到大,家里积攒了不少的老旧衣物,虽然大多已都不再穿用,但妈妈却仍然像对待宝贝一样珍藏着,不舍得丢掉。直到有一天我要结婚了,为了要迎接新媳妇回老家,不得不好好收拾整理下老房间时,母亲才考虑如何处理这些无处安放的旧衣物。”


这次在“2018王式廓奖暨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上与《淘·离》一同展出的另一件作品《缝补记忆》便是有关储藏“记忆碎片”,由司建伟与母亲共同完成。司建伟让母亲把这些带有时间印记的老衣布缝补成一个个他小时候爱玩的“布沙包”,沙包内放置“锯末”与“玉米粒”(有些沙包内放置有小的扩音器,不断播放出缝纫机缝补的响声),以此希望把这些难忘的生活记忆永远地缝住,并重新储藏起来。


其实司建伟这两年创作关注的一个方向就是“物是物非”。在他的创作中,每件作品似乎都在抵抗着自身原有的属性,对物重新审视、探究与思考。他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物体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属性,而这个物为什么会脱离原有的属性?可能是当下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有些事情艺术家或许改变不了,但还是有责任提出来,让大家意识到,进而去思考。”



Q&A

让艺术发生在任何可能的地方


今:是在什么情况下得知“王式廓奖”的?为什么会报名参加?

司:在朋友圈里看到征集的消息就报名了。但说起来,我最近两年参加的展览很少,为了生存、养家,要一直在公司上班,并没有做职业艺术家,我形容这是“冬眠”的状态。但如果说遇到学术性强的展览我还是不会放过机会的,所以就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了,不过还真的是很幸运能入围。


今: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司:我的作品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件作品就像是我生活的一个产物、生活的结果,我有怎样的生活状态,就会有怎样的创作状态。


今:怎么看待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司:艺术作品首先要感动作者本人,然后感动观众。如果说你能抓住大众,抓住大多数,其实已经拉近了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理解、体验艺术,进而和艺术互动,我感觉这件作品就有了意义。


今:会和家人介绍你的作品吗?他们是否理解?

司:一开始呢,家里人是不太理解我做的这些东西,包括我母亲,她感觉我做的东西跟我考大学的时候学的那些不太一样,莫名其妙。但后来我不断地跟他们沟通,比如《缝布记忆》这个作品是我跟母亲一块儿完成的,你们所看到的这些小沙包是她花了两年时间亲手缝制完成的。做之前我跟她说:“娘,您可以尝试一下把我们穿过的衣服做成我小时候喜欢玩的沙包,以沙包的形式把这些东西重新纪念一下。”她当时半懂不懂,但当她开始着手做起来的时候已经停不下来了,她感觉到她自己在缝沙包的过程中对这个作品也产生了联想。


今:希望未来自己的作品在哪里呈现?

司:我想未来的美术馆可能会打破现有的白盒子空间,让艺术有机会发生在我们的广场、街道,甚至农村里。


司建伟

Si Jianwei


1981年出生于河南;2005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研究生课程班。

2018年8月,他作为“第三届王式廓奖”入围艺术家,参加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展出装置作品《淘·离》、《缝补记忆》、《玉米计划》和《火种》。



为Ta投票

“网络人气奖”将由线上投票产生,截止到9月20日。点击阅读原文,拉至文章末尾投票区,为司建伟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由今日美术馆和王式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8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已于8月26日正式开幕。入围“2018王式廓奖”的艺术家有:蔡雅玲、付帅、江凯群、洛鹏、司建伟、田龙玉、王维思、王卓、叶甫纳、臧坤坤、张春华、郑达。“今日美术馆”公众号陆续推出12位艺术家个人特辑文章,带你深入了解每位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与内心世界。


“2018王式廓奖”最终获奖者名单包括:艺术奖(1名)、特别关注奖(3名)、现场人气奖(1名)和网络人气奖(1名),将于9月22日举办的颁奖典礼上揭晓,敬请期待!


2018王式廓奖

暨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主办机构】

今日美术馆

王式廓基金会



【展览时间】

2018年8月26日-10月10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今日美术馆1号馆3、4层



【颁奖典礼日期】

201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