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郑达:新媒体艺术家无需过度追求高科技 | 2018王式廓奖
郑达:新媒体艺术家无需过度追求高科技 | 2018王式廓奖
2018年9月19日
▲ 郑达,虚拟的肖像,互动影像,尺寸可变,2013
郑达出生于1979年,他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也正是这种环境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向。他称自己为游戏核心玩家,游戏是他创作的重要命题。他也是一个技术控,对数字的工具特别敏感。
郑达的创作一直是以实验室的方式来进行,工作室的建制、跨学科团队、围绕立项命题进行一系列创作,都让他的艺术创作方式更像科学实验。“艺术跟科学就像一个双胞胎一样的,我觉得它们都是来源于人,来自于人的一种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来自于人怎么样更深层次地去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
“我的作品一直致力于电子生命体和身体互动的低科技艺术实验,试图寻找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错点。”
——郑达
游戏是我创作中很重要的命题
儿时,郑达对于艺术的兴趣就开始萌发。小人书、连环画对他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让他赞叹于图画的魅力。同时,他也喜欢玩“兵人”,“建构自己的一个想象的世界,特别有意思”。在游戏中,他的想象力得以释放。
后来,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他成为中国最早的网络游戏玩家的一员。对于游戏,郑达有着三重身份——核心玩家、游戏研究者、游戏设计师,他曾经花费很长时间研究游戏,特别是中国当下的一种游戏的环境。游戏之于他,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游戏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方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它有社交的功能,能表现出人们面向虚拟世界的状态。“我做的第一个系列作品就是关于游戏的,对我来说游戏作为一种媒介,我会不自觉地对这种媒介进行实验。在这种所谓的高自反性的媒介里面,很容易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种欲望、世界观,并且把它放大。”
▲ 郑达、林欣(合作),多物种C的起源,互动游戏装置、互动影像,投影仪,音响,电脑主机,程序,2008
▲ 郑达,多物种E,互动游戏装置、互动影像,投影仪、音响、电脑主机、开源代码,2009
▲ 郑达,驱人器,声音装置,声音类互动,iPad、程序,2011
做低科技艺术实验室是非常认真的事
新媒体艺术兴起的今天,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不断被讨论。2011年,郑达创建了低技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他当时想到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跟中国当时的科技生态、山寨文化有关系,这种低成本但却能够快速成形的科技文化不断地在涌现,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状态,代表的是一种生命力。“我们当时学艺术的时候更多是一种文科的学习状态,学习艺术史观等等。但是其实我觉得新的科技、黑科技产生时,运用这些科技来创作作品,会对人的视觉刺激更大,对思维方式的改变更大。不过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它是不可控的。”郑达企图寻找和利用一种可控的、社会化的工具作为艺术家创作的媒介,因此成立了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低科技的可控性使得创作命题容易借助媒体语言的能量表达的更清晰,最开始实验室所使用的技术都是日常化、普遍化与成熟的。“随着在创作实践中对于媒介语言表达准确性需求的提高,我们的技术和材料会比之前相对‘高级’一点,但是比较军事或者商业科技来说,艺术家能做的还真的是‘低科技’。”因此,“低科技”是个相对的概念,也始终是郑达在艺术创作中,在使用技术的同时,对技术保有的一个反思态度。
“低科技艺术”的概念,强调的是媒体艺术家无需过度追求“高科技”的态度,应配合作品能够承载的适合的科学技术,利用相对日常化的方式借助媒体语言进行创作。这样的理念体现在关注电子虚拟世界对现实空间产生影响的《入侵计划》互动装置系列作品。郑达在本次“2018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中展出的作品《虚拟的肖像——入侵计划》是一个触发型的大型互动媒体装置,主体是两栋日常生活中的房子,当观众进入特定区域时,相应的房子会作出各自的反应,在类似神经质的破碎与疯狂却有控制的爆裂中,观众会成为控制主体,赋予房子以有情绪的自我爆裂。一个日常再普通不过的旧房子从此有了自己的放肆表达。
《短信——入侵计划》同样也可以与观众互动,参与者用手机发送短信,内容会在大屏幕上迅速复制和传播,带来视觉上的压迫感和信息的放大。而新的短信会快速覆盖原来的短信内容,循环反复,源源不断的信息会像蝗虫一样四处扑面而来,前仆后继,相互干扰。最终形成最有故事的作品现场,有人甜蜜、有人直白,有人无聊、有人忧国忧民,而一切的一切都在信息的汪洋中趋于平淡。 “大量讯息带来的可能并不是思考的愉悦,而或成为对身体生理的干扰,这一切更像是一场思维对物理空间的入侵。”
▲ 郑达,短信,互动媒体装置,信息可视化互动,LED数字屏、投影仪、音响、电脑主机、开源代码,2011
▲ 郑达,虚拟的肖像(互动说明),互动影像,尺寸可变,2013
▲ 郑达,生成的线索,自制交互PC硬件,40 x 60 cm,2016
后机器与后人类副本
郑达的创作阶段是相当清晰的,他按照实验室的模式工作,有明确的工作方法。而这些是受家庭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工作流程特别清楚。那么我有时候在想作为艺术家的话是不是也应该有很理性的工作方法呢?”
郑达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法,创作以实验室的方式来进行。从创作方案的提出、技术路线的确定,再到整体作品的搭建和展陈,都是一个相当清晰的流程。“我觉得这变成了一种思考和工作的惯性,当然这种工作方式是团队协作的形式,所以每个人也都保持了一定的自我反省的状态,不能让创作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去调研自己所关注的点。”
由于方法的确定,所以他对每一个创作系列都有很强烈的规划。“探讨游戏”是郑达走过的第一阶段,在这个系列里面,他和实验室的成员们做了很多关于游戏媒介本身的实验及展现方式,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媒体来入侵现实的世界。目前,他的关注点在于“后机器”,他希望用《机器的自在之语》、《集体反应》等作品去定义关于未来数字化社会、虚拟世界的一种想象。“后机器时代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或者半智能化的机器,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新的物种,如何用艺术和科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新物种的出现可能是艺术家比较敏感的地方”。下一阶段,或许在今年,他会呈现关于“后人类的副本”的概念。
▲ 郑达 ,机器的自在之语,LED互动装置,700cm×700cm×700cm,2016
▲ 郑达,生理反应I ,动态声音雕塑,电子综合材料、互动控制系统、电脑风扇、电源 尺寸: 200×100cm (组) ,2016
▲ 郑达,生理反应III,数据化声音装置,电子综合材料、数据控制系统、气象测风系统、电脑风扇、电源、黑色纸盒50×50×50cm (单个纸盒),2018
Q&A
我们的作品就代表着未来
今:艺术是什么?艺术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郑:艺术是生活吧,也是生活的一种体验,对我来说可能就是变成了工作。
今:怎么评价自己的作品?
郑 :我觉得我的作品越做越好,然后感觉越来越可能地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表现出来。
今:怎么看艺术与大众的关系?
郑:我觉得艺术跟大众是一种似有似无或者说是一种博弈的关系。
今:希望自己的作品带给观众怎样的感受?
郑:这个问题我想的不多,我不知道它会有什么感受,但是我作品的类型决定了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我作品的系统里面来。
今:为什么会参加王式廓奖?
郑 :因为我有几个朋友之前参加过,并且也入围、获奖了,所以我也想参与一下。
今:今日美术馆在你心中是怎样的艺术机构?
郑:今日美术馆很酷,其实我参加了好多次今日美术馆组织的展览,包括去年夏天参加的ZIP新媒体艺术展览,我觉得挺开心的。
今:艺术家最需要的帮助和支持是什么?
郑:对艺术家最大的帮助是认可吧。
今:支持你一直以来的创作动力是什么?
郑 :创作的动力是来自于生活的一种惯性。也慢慢培养成自己一种思考的方法吧。
今:如何看待未来的艺术?畅想一下未来的艺术形态。
郑 :我觉得我们的作品就代表着未来。
今:你所想象的未来的美术馆是怎样的?
郑:未来的美术馆,也就应该像今日未来馆一样的吧。有可能不在所谓的云端,但是它应该是寄托人的这个想象力跟视觉,包括知识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
郑达
Zheng Da
担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访问学者和2012年韩国首尔CPI研究员。其作品《机器的自在之语》曾在2017年流明数码艺术大奖中夺冠。现于武汉和西雅图工作及生活。
2018年8月,他作为“第三届王式廓奖”入围艺术家,参加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
为Ta投票
“网络人气奖”将由线上投票产生,截止到9月20日。点击郑达,为他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由今日美术馆和王式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8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已于8月26日正式开幕。入围“2018王式廓奖”的艺术家有:蔡雅玲、付帅、江凯群、洛鹏、司建伟、田龙玉、王维思、王卓、叶甫纳、臧坤坤、张春华、郑达。“今日美术馆”公众号陆续推出12位艺术家个人特辑文章,带你深入了解每位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与内心世界。
“2018王式廓奖”最终获奖者名单包括:艺术奖(1名)、特别关注奖(3名)、现场人气奖(1名)和网络人气奖(1名),将于9月22日举办的颁奖典礼上揭晓,敬请期待!
2018王式廓奖
暨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
【主办机构】
今日美术馆
王式廓基金会
【展览时间】
2018年8月26日-10月10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今日美术馆1号馆3、4层
【颁奖典礼】
2018年9月22日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