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我们的声音

为慈爱的父亲做的事——专访王式廓小女儿王群

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时间:2011年5月9日 8:44:48

记者:这次很遗憾《血衣》没有能够参展和大家见面,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情况吗?


王群:这次想借《血衣》费了很大周折,美院也做了很大努力,我们也多次去国家博物馆借,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国博给出的理由是这幅画正在修复当中,所以现在还不能拿出来。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首先,一个画家把著名的作品捐献给博物馆,这是全世界都通行的常用做法,但是我认为前提是:既然作者信任这些机构,捐献给这些机构,这些机构就要把保护这些作品放在第一位。再有就是让这些作品与观众见面,艺术的价值就在这一点,如果把他们都锁起来,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了。我们捐赠出来也是希望能通过博物馆、美术馆这些渠道让这些作品与公众见面,这些机构应该积极为此提供便利。所以,如果说有一些期望的话,我认为,一个在保管上应该向捐赠者做出承诺,另外在展览、借展这些问题上有一个清晰详细的流程,这样不光是本馆的展示,还有其他形式的展示,都应该给予支持,使这些作品能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记者:那这次你们家属向中央美院美术馆捐赠了172幅作品,对于这批作品有没有一个约定?



王群:我的姐姐跟美院做了这方面的沟通,有一些约定,我们感到中央美术学院对这件事非常的重视,我们也相信中央美术学院对这批作品的保护、研究、展示都能做到十分负责,为他们和公众见面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



记者:这次还特别设立了“王式廓奖学金”,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王群:这是我母亲的想法,她捐赠了200万元,和青少年基金会一起合作,为美院的研究生提供出国考察的机会。我们会在每一年选拔最突出的研究生,去国外考察。为什么这么设计呢?是因为我们认为学习艺术的学生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应该多走出去看一看,这对于他们在艺术上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我们也向校方询问是否有这一类的奖学金,结果发现还是有必要的。另外,设立这个奖学金,让学生们自己出去,根据资金的允许在国外待一个假期,我觉得这对于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也是一个挑战。我们也设定了其他的一些机制,鼓励他们能独立的规划这次的出国考察,回来之后能对这次考察有一个总结和反思,当然也有一些作业,希望能敦促他们有目的、有收获的进行这次国外考察。



记者:作为王式廓先生的家属,您觉得今后关于王式廓先生的研究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


王群:我认为不单单是我的父亲,因该这样看,我父亲和许多20、30年代的艺术家,他们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代人,我觉得因为各种各样政治上的变迁,这些人和今天的中国似乎隔得非常远。但是这是中国的历史,愿意接受也好,不愿意接受也好,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毋庸置疑。所以,既然是历史,就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的从中汲取源泉,要懂得过去才能把未来看得更清楚。我认为我父亲他们这代人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应该把他们优秀的地方吸收,作为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记者:周彬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