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美术馆设计趋势探微——美国现(当)代美术馆建筑典型考察报告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3年奖学金获奖者

    一、考察地点


    着重考察美术馆的综合管理、基础设施、建筑环境、藏品资源、公共教育和文化服务等方面,其中以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作为重点。


    1. 纽约
    纽约现代美术馆 
    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 
    大都会博物馆 
    惠特妮艺术博物馆 
    布鲁克林美术馆 
    阿诺艺术博物馆

    2. 波士顿
    波士顿美术馆

    3. 剑桥
     哈佛大学卡朋特艺术中心

    4. 费城
     费城艺术博物馆 
    伊莎贝拉美术馆

    5. 华盛顿
     史密斯美术馆 
    华盛顿国家艺廊 
    国家可可画廊 
    阿瑟·M·萨克勒美术馆 
    弗瑞尔艺廊 
    赫什霍恩博物馆和雕塑园

    二、我对美国美术馆的几点认知

    1. 美国美术馆的公共性

    美术馆分布广、数量多

    美国的城市无论大小,都有美术馆、画廊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机构,这几乎成了美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根据著名的线上博物馆Art Cyclopedia统计,在美国共有858个艺术博物馆,其中纽约市 就有 48 个。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美国的成立历史短,除了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明物品外没有其它大陆的文明物品,因此他们积极致力于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以显示美国 民族多元化的特征。这是一种文化心理的描述,也是美国各地热衷于建设美术馆、博物馆的原因之一,渐渐地由于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养成了收集世界各地文明物品的习惯。这也是现代社会全球化以来的一个特征,即从人类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广泛地收集、收藏各个区域的文明物品。第二,现代社会对确立个人自身文化身份的意识越来越强,身份意识的确立有多种方式和可能性,作为文化载体的艺术品而收集、收藏能显示自身存在关系的物品就是一种方式。


    参观人群广、人数多、公众参与度高

    美国的社会公众去美术馆已经成为日常行为,我所到达的美术馆,几乎每个都门庭若市,而公众不仅仅是去看看展览那样简单,这里面有深刻的社会认知变化和精神意义诉求。去美术馆的意义超过了看作品本身,它包含着新的社会系统关系,如捐赠体系、赞助体系、知识体系、知识分享的公共性、新的精神信仰、大众性与专业性、开放性与崇高性等。英国《艺术报》(The Art Newspaper)(图1)于2013年4月发布的2012年全球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人数。美国则有最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列名。其中,华盛顿国家艺廊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分别接待了420万人次和281万人次的参观者。 


(图2,2012年全球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人数)


    2. 美国美术馆的开放性


    美国的美术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它们在面向美国公众展示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开放。一是 公共设施 的开放性: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有多种文字的参观导图、陈列简介可随意自取;又有使用好几种语言的导游器可供不同国家的观众使用;同时还广泛配置检索器、查寻机、投影电视等。另外,还有残疾人通道、轮椅等方便残疾人观众。二是不仅展厅向所有观众开放,就连 库房 的开放性也很强。观众检索到库藏某件(些)藏品,提出观赏要求,按规定办理手续后都可以得到满足。就连库房设施,也是从方便观众入库鉴赏来设计的。三是本馆所有艺术作品 (包括库藏品)一般都允许拍照,只是从保护作品的角度出发,大都不允许打镁光灯。只有借展的艺术作品,为了对被借方负责才不允许拍摄。

    美国强调美术馆的开放性,是为了充分发挥美术馆的功能。一是充分发挥美术馆的收藏功能,努力保护好每一件文物。二是充分发挥美术馆的展示功能,努力办好每一个展览。为此,各大馆都特别注重宣传,一般都设有宣传部。其工作人员都比较了解文物,专门与有关媒体打交道。每次展出前,都要举行新闻发布会,发新闻通稿,请专业人员作报告。千方百计扩大展览的影响,借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三是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研究功能。各大美术馆都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出版的各种专著、月刊、季刊、学术论文、资料集、录音带、录像资料等相当多。四是充分发挥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教育可以说是美国美术馆最突出的功能,美术馆的一切工作归结到主要一点,就是给不同的观众提供教育。为此,馆方设计不同类型的展览,运用不同的服务手段、方式。美国美术馆之所以能对观众充满诱惑力,其重要原因在于美术馆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美国美术馆的区位选择


    美国很注重将美术馆建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人气旺盛的城市区位。因为这样才便于发挥博物馆对大众的教育、休闲等一系列功能。例如,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和惠特尼美术馆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的上东区,曼哈顿里是美国金融和贸易的中心,有人说那里是把人类智慧变为财富的地方。而上东区有文化中心和购物中心,还有纽约市最富有的居民,西边便是中央公园,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曼哈顿岛的中心地带,临近繁华的第五大道;费城艺术博物馆位于“费城博物馆区的脊柱”——富兰克林公园大道,该市一些最著名的纪念性都位于此处;史密森学会受托的十几座博物馆,集中而有序地分布在华盛顿的中心地带,无论是环境还是区位在该城都是最好的,成为到华盛顿者所必去的地方。 


    三、美国美术馆的建设经验和教训

    1. 美国美术馆的区位选择


    美国很注重将美术馆建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人气旺盛的城市区位。因为这样才便于发挥博物馆对大众的教育、休闲等一系列功能。例如,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和惠特尼美术馆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的上东区,曼哈顿里是美国金融和贸易的中心,有人说那里是把人类智慧变为财富的地方。而上东区有文化中心和购物中心,还有纽约市最富有的居民,西边便是中央公园,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曼哈顿岛的中心地带,临近繁华的第五大道;费城艺术博物馆位于“费城博物馆区的脊柱”——富兰克林公园大道,该市一些最著名的纪念性都位于此处;史密森学会受托的十几座博物馆,集中而有序地分布在华盛顿的中心地带,无论是环境还是区位在该城都是最好的,成为到华盛顿者所必去的地方。 


    2. 美国美术馆的建造过程


    美国在兴建美术馆的过程中,完全从完善美术馆的功能出发,设计建造美术馆。首先由美术馆组织专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功能要求,即制定有效、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去指导建筑设计师确定设计思路与方案,在需求和经费严格的规定下,设计师提出的设计才可能是有效而可靠的。而且从 方案的论证,到设计图纸,到建造装潢,到设备安装,自始至终都有相关的美术馆专家把关。甚至具体到听取美术馆陈列专家的意见,通过所选择的展陈方式来确定展柜、展墙等节点设计。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进行,美术馆的建造过程基础就坚实。 


    3. 美术馆的改建与扩建


    美术馆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美术馆建筑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种“加法运动”。在一座又一座城市中存在着类似的危机,以及类似的解决方案:当藏品数量逐日增多,美术馆面临着空间和使用面积不足的问题时,美国人比较强调老美术馆的改扩建或将老建筑改造成美术馆,而非搬迁或者重建。事实上,老馆的改扩建常常比重建新馆困难更大,更费钱。但美国人认为由于老美术馆所处的优越区位,又已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延续了作为品牌的老馆历史,是值得的。所以他们一般不主张将美术馆迁移,或将老馆毁去重建。而是根据美术馆功能扩展的需要,对老馆一次又一次进行改扩建,强化其现代化功能。不过,对于这一涵盖社会和建筑形式两方面的复杂问题而言,其实际的解决方案又有着千差万别。在此,我列举几类扩建案例作比较:


由对比产生统一


(老布鲁克林美术馆外观)(新布鲁克林美术馆外观)


(新布鲁克林美术馆外观及入口)(新布鲁克林美术馆入口大厅)

(旧华盛顿国家艺廊)

(华盛顿国家艺廊西馆)(华盛顿国家艺廊东馆)

(波士顿美术馆南广场)(波士顿美术馆西馆)

(波士顿美术馆内部空间)


顺应时代发展的自我更新修正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③形式大于功能——美术馆建筑本身为艺术品


(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


反例:不负责的“补丁式”扩建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部空间)


    四、当代美术馆设计趋势探微


    1. 美术馆概念和功能的转变

    美术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传统模式的美术馆关注的重点是收集、保存、调查研究和公开展示,是人围绕着展品在服务,因而,传统美术馆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模式。新理念要求美术馆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大众立场来看问题,站在参观者的角度来审视美术馆的工作。以人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对物的忽略,对美术馆来说,收藏依然是基础。只是当明确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后,美术馆的收藏、保管、研究、展览以及教育等一系列活动都必须根据这一理念而做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调整。美术馆真正转向市民,在普及美术教育、提供造型制作等活动方面尽其所能。因而“以人为中心”这一新理念势必要辐射到美术馆的方方面面,美术馆建筑的空间和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美术馆教育和传播功能的拓展


    近代美术馆的办馆理念源于18世纪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思想,并逐渐转换为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大众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机构。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终身教育”理念,重视社会结构里所有人的学习活动。教育功能逐渐成为美术馆存在的新价值,已往的美术馆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观众往往被动地成为教育对象。这也使建筑师意识到,美术馆中进行的教育活动要考虑到所有的社会群体和阶层,要尽可能地吸引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并尽可能地针对每种人群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使美术馆中的展品能给观众以有效的、亲近的、有实体感的创新体验。过分推崇、拔高艺术作品,往往给普通市民带来敬而远之的疏离感受。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馆,倘若只把自身当作“箱子”或“仓库”,把艺术作品当作过去的遗物来收藏,将不利于实现美术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2. 美术馆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从艺术“容器”到艺术“激发器”


    自19世纪末开始,艺术的发展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脱离宗教、历史、神话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和束缚,成为具有相对独立价值体系的产物。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馆作为艺术品的主要收藏和展示机构,其外部形式和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深刻的变化便是逐渐从作为艺术品的“盒子”转变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的 实验室。 


①“盒子”式——容纳艺术的场所



②“实验室”式——激发艺术的场所



    从“千遍一律”到“彰显个性”


    20世纪之前的美术馆,主要从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方面来考虑设计,建筑形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模式化,无论什么内容和主题的美术馆,既不考虑实际的功能需求,也不考虑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因素,都采用千篇一律的外观和形式;其次是追求共性,不注重个性的表现,在形式设计上过于保守,建筑形式僵化。也就是説,那时的美术馆形式设计更多盲从于那个时代的建筑特征,而未对自身进行审视和认识,自我意识尚未觉醒。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美术馆建筑被赋予了更多特征,加上美术馆在城市中标志性作用的日益突出,美术馆放弃了其原有的矜持和含蓄,主动向世界宣传自己,这就促使建筑更加注重形象的独特性和视觉效果以及内涵的外延和扩展。美术馆作为引导城市空间的视觉焦点,体现出当代城市的消费文化与以往传统城市背景的差异。

    美术馆的这种发展 对建筑师 意味着什么?首先,城市对美术馆标志性的需要推动了美术管 建筑个性表达的进程;其次,美术馆在这样的时代发展中凸显自身。高速发展的城市让建筑师充满了危机感,他们希望自己设计的美术馆能够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甚至赶超时代,成为前卫、先锋的代表作品。正由于顺应城市的需求,美术馆逐渐从其他建筑类型中脱颖而出,成为 实践前卫建筑形式的先驱。总之美术馆形式的个性化发展为美术事业在当代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中赢得一席之地,也获得了话语权。


    3. 从“孤芳自赏”到“面向大众”


①堡垒式——防卫森严的私人库房



②殿堂式——高不可攀的权威象征



③开放式——亲近大众的互动平台



    4. 美术馆展陈环境设计发展趋势

    基于科学的艺术品展览空间


    美术馆环境营造的科学化,是指美术馆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保证展品的安全、可控,以及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艺术品的展陈与保护在环境上有着严格的 国际数据标准,这些标准来源于科学的监测实验和常年的实践数据积累。不同材质类别藏品对展示环境指有不同指标的数据要求。

    如果能事先定下展览作品,便可创造与其适宜的最佳环境,这也是对美术馆既有空间形态“解构”的过程。比较常用的展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 将作品置于原来使用的场所。对于具有历史性和场所性背景的展览品将作品回放于容易被理解说明的环境之中,重新构成作品所处的历史情境。二是将作品置于制作场所。美术家的工作室是其创作的诞生之地。在与作者相同的环境下来欣赏作品,能够加深观者对作品的理解。三是在独特的环境重新构成的场合。上述两种是依靠追补体验得到的理解,但是在割断作品成立的文脉,将显示的内容作为表现对象时,“白色立方体”是最合适的展示空间。然而,整体颜色和材质的氛围营造要做到和谐统一,在空间划分和人工照明分布设计上同样也要经过细致地考虑和安排。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其视力和视觉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对此进行平衡考虑,有针对性地设计可能的变量手段成为展览环境营造者的工作追求。 



    那么美术馆展览空间的 尺度 应该如何考虑呢?美术馆一般采用的方式是通畅的墙面上双面布属有时是四面串联式展室,以方便观众的视线不受遮挡,同时也有利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临幕。舒适的观赏距离d=2h (展品的高度),或根据视角来算d在1.6—3.2m左右加上中间通道或摆放座位休息和从观赏的舒适性以及现代艺术的多样性考虑,两面展墙间距应该在6—9m间,根据展画品的规模大小,尺度可大可小,以7—8m合适。


    光的造型与环境氛围营造


    现代美术馆发展到今天,如何恰当、有效地运用“光”,以满足空间环境照明的要求,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及艺术工程。一方面,光具有破坏力,它会带来热量、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利藏品的因素,从而与美术馆保护藏品的角色冲突。另一方面,光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是 视觉沟通的主要手段之一,光能激发观众的视觉体验,加深参观者的空间印象。此外,建筑师还可以通过照明设计调节展览的节奏与突出视觉中心,使观众能更集中地感知展示环境,从而提高展品与观众交流的有效性。


    探知环境的营造


    当代艺术趋向于综合,美术的概念已不局限于架上绘画和雕塑的范畴,还包括影像、设计,甚至涉及到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门类。因此,美术馆正日益成为多元的审美教育场所和综合的公共文化体验空间。美术馆通过展品“讲述”使观者得到“感知”,但这种“讲述”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够理解的。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消费盛行,资讯膨胀,能够亲身体验真实的历史,触摸经典的文化遗存和感受新兴艺术现象变得越来越重要。“体验式的趣味观展”已经成为了当下美术馆流行的文化娱乐项目。这种观展方式在原有的精英教育基础上划出一块互动领地,跳出旧有静态的“看”,结合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感受,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设计,让观者可以在充分参与中体验艺术。通过这种方式,观者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比端起书本猜想艺术品要直接和有效得多。


    此外,艺术专业书籍和艺术相关活动影像资料库的建立,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们获得资讯的渠道得以开放资源共享和信息的完整化,有助于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现代美术馆一般都附有“艺术资源中心“或”数据文献库“,它们将馆藏作品数据化,搜索模块化,并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背景信息,以利于人们对艺术资讯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大众对艺术品的认识,鼓励对话及促进相关研究的展开。


    互动环境的营造


    如今,美术展览活动并不局限在美术馆或其他艺术机构内,它以 动态交流 的形式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将美术馆作为营造环境的一元置于城市空间 中,城市因展览活动而灵动鲜活起来,生活因为有艺术活动的介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公共装置、雕塑在我们经过的街道、生活的社区上演着艺术盛宴。


    越来越多的现代美术馆正在探寻作为一种新的角色出现在城市艺术的可能。它与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结合,融合画廊、咖啡厅、表演剧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城市景观瞭望台,配合观光与休闲需求。《Travel Holiday》杂志最新的一次民意调查列出前25家最佳美国博物馆,馆藏内容只是其中一项衡量标准,其他还包括建筑、演出、餐饮、购物和娱乐。观众进入建筑也就到达了艺术馆,可以获得与身边建筑、绿地等相结合的艺术享受,激起他们对艺术的兴趣。这为培养新的现代艺术爱好者群,刺激艺术的繁荣市场,探索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且富有亲和力的崭新美术馆形态提供了平台。 


    五、结语


    纵观时代的发展,美术馆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术馆不再被界定为一个孤立存在的实体,而 应当允许各种外来方式的冲击和碰撞。当代美术馆除了传统的收集、保存和教育功能外,美术馆增加了新的功能。美术馆成为集会和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艺术交流平台,也成为城市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所特有的艺术地标。

    新的理念创造了新的空间,也创造了新的文化经验。当代的美术馆展览活动所需具备的特质:开放性、主题性、可信性、思考性、传播性、互动性、娱乐性,应在美术馆的建筑形式、空间形态和观展环境中体现出来。众多当代美术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以满足信息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观者双向交流的互动性。当代美术馆已由个体智力创造向公共知识转化的一种积极渠道。艺术家、观者、作品和展示空间形成的某种关系,使得“对话”替代了原先单向的审美接受。于是 建筑师的责任在于通过一种创造性的建筑空间安排,让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之间由此产生更为意味深长的对话,并让作品创造者的艺术经验引导观者在其作品前徘徊,并使之展开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神秘观照而达到自明。

相关资讯